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多爾衮的意思、多爾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多爾衮的解釋

[Duo'ergun,the fourteenth son of the first genaration emperor in Qing dynasty] (1612—1651)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愛新覺羅氏。因世祖即位時年幼,他以皇叔執政,獨攬大權。順治元年(1644年)統兵入關,利用漢族官僚地主以 * 農民起義軍和各地抗清軍,并創建清入關後各項制度

詳細解釋

(1612-1650)清代攝政王。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原封和碩睿親王,屢次率部進攻明朝。後擁立皇太極幼子福臨(順治帝)即位,自為攝政王,獨攬大權。1644年統率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農民軍。進入北京後為明崇祯帝發喪,廢除明末苛捐,又攻滅南明政權,鎮壓張獻忠農民軍和各地抗清義軍,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多爾衮(Duō'ěrgǔn)是清代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和軍事統帥,其名字在漢語詞典中具有特定的曆史與文化含義: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多爾衮(1612年—1650年)源自滿語“ᡩᠣᡵᡤᠣᠨ”(Dorgon),意為“獾”,是滿族傳統中以動物名為子弟命名的習俗體現。在漢語語境中,該詞專指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攝政王。據《清史稿·多爾衮傳》記載,其名承載了滿洲貴族對勇猛與智慧的寄托。

二、身份與曆史地位

作為清太宗皇太極之弟,多爾衮在清軍入關、定鼎中原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1644年率八旗軍攻占北京,擁立順治帝,受封“叔父攝政王”,實際掌握軍政大權。《中國曆史大辭典》将其定義為“清入關後的實際統治者”,其推行的“剃發易服”等政策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形态。

三、政治制度貢獻

  1. 中央集權改革: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内閣并行的雙軌制,強化皇權集中(參《清實錄·順治朝》)。
  2. 法典奠基:主持修訂《大清律例》,确立清代法制框架(據《清史編年》第一卷)。
  3. 邊疆治理:平定蒙古察哈爾部叛亂,奠定清朝對漠南蒙古的控制(見《清代通史》上卷)。

四、文化符號衍變

在漢語語用中,“多爾衮”已衍生為:

主要文獻來源: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清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人物傳稿》

網絡擴展解釋

“多爾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曆史人物

多爾衮(1612-1650)是清朝初期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

  1. 地位與功績:
    • 順治帝年幼時,他作為攝政王獨攬大權,主導清軍入關并鎮壓李自成起義、南明政權,為清朝統一奠定基礎。
    • 創建清朝入關後的行政和軍事制度,如六部制。
  2. 權力與結局:
    • 生前權勢極盛,獲封“皇父攝政王”,但死後被追罪奪爵,直至乾隆年間恢複睿親王封號。

二、名字含義

其名“多爾衮”為滿語音譯,意為“獾”(一種小型哺乳動物)。滿族早期有以動物命名的傳統,可能與獾的習性相關。
注:部分網絡說法稱意為“熊”,但權威資料多支持“獾”。

三、網絡文化引申

現代網絡用語中,“多爾衮”被戲稱為“二婚多爾衮”,形容離婚帶孩子的女性再婚困難,源自段子調侃。

四、曆史評價

多爾衮被乾隆評價為“定國開基,厥功最著”,但生前身後毀譽參半,既因功高震主遭猜忌,也因改革制度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軍事策略或權力鬥争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如、6、7)。

别人正在浏覽...

阿公拔尤表章播郎鼓逋客倉玉辭林叢泊瘯瘰當應颠毛種種端莊鳳琴富腴幹莫貢茗苟敬關與棺中懸鏡黑蒼蒼橫柯藿菽互喪呼五白葭蕟魁蛤括買兩敗俱傷淩雜米鹽旅人馬蓮描摸民寄靡軀昵宴哦唷乞假衾簟清償秦宮塊礫輕跳青骹清行請自隗始讓職榮膺瑞日傻勁兒商标注冊省頭香試館首播天動添枝加葉貼身完本亡足相煎太急象犧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