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攝祚的意思、攝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攝祚的解釋

猶攝政。謂代行王事。語本《禮記·文王世子》:“昔者 周公 攝政,踐阼而治。” 漢 揚雄 《十二州箴·交州牧箴》:“ 周公 攝祚,白雉是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攝祚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需拆分字義并結合典籍用例理解其内涵:


一、核心釋義

攝祚指暫時代理君主之位,執掌國政。


二、典籍用例與文化背景

  1.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因成王年幼,“攝行政當國”,雖無“攝祚”直述,但“攝政”即“攝祚”的實質體現,為經典案例 。

  2. 《後漢書·殇帝紀》:

    鄧太後“攝祚承統”,明确記載外戚臨朝稱制,代行皇權 。

  3. 禮法依據:

    古代宗法制下,“攝祚”需符合祖制,如《周禮》強調權臣需具“太傅”“攝政王”等身份,以維護政權合法性。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現代語義演變

該詞隨封建制度消亡而罕用,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部分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釋義,但标注為“古語” 。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攝""祚"字條
  2. 《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後漢書·孝殇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周禮·天官冢宰》(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攝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è zuò,其核心含義為代替君主處理政務,即“攝政”。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代行王事,通常用于描述大臣或權臣在君主年幼、病弱或無法執政時,暫時接管國家政務。例如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即為典型。

  2. 詞源與文獻依據
    源自《禮記·文王世子》:“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漢代揚雄在《十二州箴·交州牧箴》中進一步使用該詞:“周公攝祚,白雉是獻。”說明其用法與“攝政”相通。

  3. 曆史背景
    古代中國常出現攝政現象,如周公輔政、霍光輔漢等,均屬“攝祚”範疇。該詞強調代理君權的合法性,通常與禮制相關。

  4.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與“攝政”“代政”“輔政”等詞意義相近,但更側重“祚”(國運、皇位)的臨時性承接,隱含權責的過渡性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及漢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修羅罷黜罷牛八儒碧虛鄙于不屑撥不斷波蘿常産宸居傳飯創草廚萐玷名電視片東也不成,西也不就督任獨醒人浮想聯翩咯婁國際火海假皇帝囏阨緝裁近裡居句拘引狀開素開統康日老大人料帳劉海仙羅巾名班鬧五魁鳥折闝蕩破擊歉绌輕世肆志瓊娥攘臂而起瑞命如原以償設旄霜天水王樹空送神苔帻趿拉兒檀龛透示炜管烏集閑愁邪詭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