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蘖的意思、食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蘖的解釋

見“ 食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蘖,漢語詞彙,讀音為“shí bò”,其核心含義指代食用味苦的黃檗(亦作“黃柏”),後引申為經曆艱苦生活或承受磨難。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承載着中國古代文人以苦物喻志的文化傳統。

從構詞法分析,“食”為動詞,本義為進食;“蘖”通“檗”,指芸香科落葉喬木黃檗,其樹皮味苦,可入藥。二者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指食用苦澀之物,實際多用于象征處境艱難或品德修養。例如白居易《三年除夜》中“食蘖不易食梅難,蘖能苦兮梅能酸”,即以食蘖喻指清貧自守的品格。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收錄該詞條時特别注明其文學象征性,強調其常見于古代詩詞文賦中,用以表達三種引申義:①形容生活清苦,如宋代陸遊詩作中“食蘖風霜古,還丹鬓羽秋”;②比喻堅守節操,如《宋史·李沆傳》載“食蘖飲冰,安事營産”;③代指寒士生涯,明代《夜航船》有“食蘖尚書”之稱謂典故。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和古典文學賞析領域。《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建議讀者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修辭色彩,注意區分其與“飲冰食蘖”“含蘖茹茶”等近義成語的細微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食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中文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兩個角度解釋:

  1. 字面含義
    “蘖”(niè)指樹木被砍伐後重新生長的嫩芽,也泛指植物的新芽或分枝。“食蘖”字面意為“食用嫩芽”,常與“飲冰”“茹苦”等詞并用,形容生活清苦。例如古文中“食蘖飲冰”可比喻清貧或困境中的生活狀态。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食蘖”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 比喻經曆磨難:因蘖芽味苦,引申為承受艱辛,如唐代劉禹錫《酬元九侍禦贈壁州鞭》中“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痕”暗含類似意境。
    • 象征品德修養:古人認為艱苦環境能磨砺心志,故“食蘖”亦可暗指修身克己。

需注意的是,“蘖”易與“孽”(niè,災禍)混淆,但二者含義無關。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埃氛班組辯敏倡人吃不了包着走赤天抽暇磁化丹節雕雲東海公鬥雀放絕飯盤返樸還淳覆醴彀率犷狠過直何至于此昏星兼域郊祭嬌語矯制結帨棘環浸禮開脫開原來情老莊淪湑滿面紅光男大須婚棨信散棊紗巾神清骨秀慎重詩壘收維庶母蜀雓私徇俗緣素子泰國绨纨棁杖瓦蔔亡酒亡日物華天寶武怒毋追收黠惠相烏限劑先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