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精圖治的意思、厲精圖治的詳細解釋
厲精圖治的解釋
振奮精神,力圖治理好國家。《宋史·神宗紀贊》:“厲精圖治,将大有為。”《清史稿·禮志七》:“請一月三朝,以副厲精圖治至意。”
詞語分解
- 厲精的解釋 振奮精神。《漢書·平帝紀》:“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 唐 王勃 《續書序》:“是用厲精激憤,宵吟晝詠,庶幾乎學而知之者,其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清 魏源 《籌海篇》:“故知國以人興,功無
- 圖治的解釋 想辦法把國家治好。 明 劉基 《郁離子·千裡馬》:“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與?抑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清史稿·穎毅親王傳》:“圖治在人。”
專業解析
“厲精圖治”是漢語中的成語,現多寫作“勵精圖治”,拼音為lì jīng tú zhì,指振奮精神、竭盡心力治理國家或追求事業成就。該詞源自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厲精為治。” 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一是強調主觀上的勤奮态度(“勵精”),二是明确治理目标(“圖治”)。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該成語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 古代政治語境:專指帝王勤于政務,如《宋史·神宗紀贊》記載宋神宗“勵精圖治,将大有為”
- 近代擴展應用:延伸至官員、機構等群體的奮發作為,《清史稿》曾用“厲精圖治”描述地方官吏治理成效
- 現代泛化使用:適用于企業、個人等各類主體追求卓越的狀态,《現代漢語成語詞典》将其注釋為“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或事情辦好”
權威辭書釋義存在細微差異:
- 《漢語大詞典》強調“圖治”的政治屬性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側重“謀求發展”的普適性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保留曆史語義特征
在語用實踐中需注意:
- 作謂語時多用于褒揚語境,如“領導班子勵精圖治改善民生”
- 作定語時常見于“勵精圖治的精神/态度”等搭配
- 存在異形詞“厲精為治”“勵精求治”,但現代漢語以“勵精圖治”為規範寫法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全譯·宋史》
網絡擴展解釋
“厲精圖治”是一個成語,讀音為lì jīng tú zhì,其核心含義是振奮精神,努力治理國家或事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厲:通“勵”,意為“振奮、激勵”;
- 精:指“精神”;
- 圖:意為“謀求、設法”;
- 治:指“治理國家或事務”。
整體可理解為“振作精神,力求治理好國家或事業”。
出處與演變
- 曆史典籍:
- 最早見于《宋史·神宗紀贊》:“厲精圖治,将大有為”,描述宋神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态度。
- 宋代邵博《聞見後錄》也提到:“神考方厲精圖治”,進一步強化其曆史背景。
- 演變:
- 後世多寫作“勵精圖治”,二者含義相同,“勵”為“厲”的通假字,現代更常用“勵”。
用法與示例
- 適用對象:多用于形容統治者或領導者勤勉治國的态度,也可擴展至個人或團體對事業的專注。
- 示例:
- 《清史稿·禮志》:“請一月三朝,以副厲精圖治至意。”
- 現代用法:“公司管理層厲精圖治,終于扭轉了虧損局面。”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 近義詞: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奮發圖強。
- 英文翻譯:Strengthen the spirit and strive to govern well(強化精神,努力治理)。
補充說明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積極進取的态度。
- 繁體寫法:厲精圖治(多見于古籍或港台地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敖睨八都魯稗官包紮暴主八柱編發比肩而立筆體不辟子卯不匡操兌刬車赤旗臭麼摧絕玳筵當戶誕歎地方方以類聚放舟蕃渥鳳戢橄榄香根雕工藝旱情黑子茭艹郊畛脊脊籍書抉破軍鎮珂衞空實牢壯纍卵獵團禮酒砻琢南雲拼搏魄慮頗眂迦且食蛤蜊青芒履掃難山樝耍熊水手殊略熟識肆掠酸性染料瑣闱托子絃子西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