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紮的意思、包紮的詳細解釋
包紮的解釋
(1) [bind up]∶用布包 [傷口]
用幹淨紗布包紮傷口
(2) [bandage;pack;tie (wrap) up]∶用繃帶捆綁、包裹或包纏
包紮傷口
從膝蓋到踝骨用粗布條包紮起來的腿
詳細解釋
(1).包裹捆紮。 巴金 《家》三九:“ 覺新 已經把罐頭包紮好了,便放在 覺慧 的面前。” 艾青 《他死在第二次》詩:“洗去了膿與血,又把傷口包紮。”
(2).指包紮好的物品。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她顯然是買了東西出來,因為她手裡好象拿了許多包紮。”
詞語分解
- 包的解釋 包 ā 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裝。包餃子。 包好了的東西:郵包。背(坕 )包。 裝東西的袋:書包。皮包。 容納在内,總括在一起:包括。包舉(總括)。包容。包涵。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總攬,
- 紮的解釋 紮 ā 捆,纏束:紮辮子。紮腿。 把兒,捆兒:一紮線。 紮 ā 刺:紮針。紮花。 駐、紮:紮營。 鑽:紮猛子。 紮 á 〔紮掙〕方言,勉強支持(“掙”讀輕聲)。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包紮”是外傷應急處理的重要技術,指用紗布、繃帶等材料覆蓋或固定傷口,以達到止血、保護等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目的
包紮是指用無菌敷料或清潔布料對傷口進行覆蓋、纏繞或固定的過程。其核心作用包括:
- 止血防感染:壓迫止血,減少細菌侵入;
- 保護傷口:避免外界摩擦或污染;
- 固定作用:穩定骨折部位或醫療器具;
- 促進愈合:吸收滲液,保持傷口幹燥。
二、主要器材
常用材料包括:
- 專業器材:三角巾、繃帶、醫用膠帶;
- 應急替代品:幹淨毛巾、衣物等。
三、操作步驟
以護理級包紮為例:
- 清潔消毒:用生理鹽水清理傷口周圍;
- 覆蓋敷料:無菌紗布完全遮蓋傷口;
- 纏繞固定:繃帶從肢體遠端向近端“8字”纏繞,松緊以能插入一指為宜;
- 評估調整:檢查血液循環,避免過緊或過松。
四、注意事項
- 功能位固定:關節需保持生理彎曲,如肘部90度;
- 特殊傷口處理:内髒膨出時不可回納,用碗狀物覆蓋後再包紮;
- 禁忌操作:顱底骨折避免填塞耳鼻,動脈出血需先指壓止血。
五、常見方法
- 三角巾法:適用于頭部、胸背部大面積傷口;
- 繃帶法:用于四肢關節的環形或螺旋形包紮。
提示:錯誤包紮可能加重損傷,如包紮過緊影響血液循環,或松散導緻固定失效。嚴重外傷需優先處理内出血或骨折,并及時就醫。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包紮(bāo zā)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用布條或繃帶等物品将傷口或物品緊緊地包裹住,以達到固定、保護或止血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包(勹+巳):表示包裹、收納。
- 紮(扌+乚):表示用力、卡住。
來源:
包紮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形容使用繃帶、布條等物品将傷口包裹起來,起到保護和固定的作用。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廣義上也可以指代包裹、捆綁等行為。
繁體:
包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包紮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包和紮這兩個部首的形狀。
例句:
1. 醫生會幫你包紮傷口,讓它更快地愈合。
2. 他用繩子将包裹好的物品紮牢。
組詞:
1. 包紮傷口
2. 包紮行李
3. 包紮技巧
近義詞:
1. 綁紮
2. 捆紮
3. 纏繞
反義詞:
1. 解開
2. 散開
3. 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