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鞭撻。《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按,《淮南子·時則訓》作“毋笞掠”。
(2).亦作“ 肆略 ”。大肆搶劫。《宋史·高宗紀三》:“ 虔州 衛兵及鄉兵相殺,縱火肆掠三日。” 明 李東陽 《明故亞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左參政樊公墓碑銘》:“ 襄 鄧 饑,流民肆掠,且萬數。”《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四年》:“初, 廣州 以賊遽至,不及清野,故賊得肆略。”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東要撫》:“適 英 人以賂,故撤去四方炮臺之兵,肆掠於城外。”
“肆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
古代刑罰與暴力
原指鞭撻或暴屍示衆,出自《禮記·月令》:“毋肆掠,止獄訟。”鄭玄注:“肆,謂死刑暴屍也;掠,謂捶治人。”。此義項在現代已較少使用。
現代常用義
指猖狂搶劫、掠奪,強調行為的暴力性與規模性。如《宋史》載“縱火肆掠三日”,明代文獻描述流民“肆掠且萬數”。
需與“肆虐”(多指災害、疾病蔓延)區分,二者均有“肆意”義,但“肆掠”側重人為暴力掠奪,而“肆虐”側重自然或抽象危害的擴散。
肆掠一詞,意為放縱、野蠻地搶劫或掠奪。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肆(sì)和掠(lüè)。
肆(sì)是一個漢字,由左右兩部分構成,左邊是“四”字的上部,右邊是“匕”字。在這個詞中,肆表示放縱、任意的意思。
掠(lüè)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扌”部,右邊是“京”字。扌是手的意思,而京字在這裡起到聲義相通的作用。掠表示搶劫、掠奪的意思。
肆掠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周易·離卦》中,用來形容火勢猛烈,煽風點火的情景。後來,它的意義逐漸擴展,用來表示放縱、搶劫或掠奪的行為。
肆掠的繁體字為肆掠(jé),表示的意思與簡體字相同,隻是字形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肆掠的拆分沒有變化,隻是字形有所差異。例如,肆字可能會用“勹”代替“匕”,掠字的“扌”部分可能會更加簡化。
1. 他肆掠村莊,搶走了所有財物。
2. 戰争結束後,一群士兵肆掠了被占領的城市。
3. 這個貪官利用職權肆掠百姓的財産。
組詞:肆情、掠奪、狂掠、瘋狂掠奪。
近義詞:搶劫、劫掠、搶奪、劫奪。
反義詞:保護、捍衛、守護、拯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