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列校的意思、列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列校的解釋

東漢 時守衛京師的屯衛兵分作五營,稱北軍五校,每校首領稱校尉,統稱列校。 唐 五代 時地方軍隊亦設列校。《後漢書·皇後紀下·桓帝鄧皇後》:“﹝ 桓帝 ﹞又封 統 弟 秉 為 淯陽侯 。宗族皆列校、郎将。”《新唐書·康承訓傳》:“ 武寧 兵七百戍 桂州 ,六歲不得代,列校 許佶 、 趙可立 因衆怒殺都将。”《舊五代史·世襲傳一·韓遜》:“ 韓遜 ,本 靈州 之列校也。” 宋 秦觀 《進策·盜賊下》:“ 唐 自中葉以後,方鎮皆選列校,以掌牙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列校是古代漢語中具有明确曆史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形、詞源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結構分析 "列"為排列、序列之意,《說文解字》訓作"分解也",引申為位次排列;"校"在軍事語境中指古代中級武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校尉掌蠻夷騎"。二字組合後,"列校"特指按等級序列設置的武官職位,常見于漢魏六朝文獻,如《後漢書·光武帝紀》有"諸列校皆會于洛陽"的記載。

二、職官制度中的曆史演變

  1. 漢代軍制:作為校尉群體的統稱,涵蓋屯騎、越騎等八校尉,隸屬北軍體系,秩比二千石(《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唐代擴展:在折沖府制度下,校尉官職擴展為府兵基層指揮官,《唐六典》載"每校尉統兵八百人"。
  3. 宋元轉化:逐漸轉為虛銜,元代《吏學指南》将其列為武散官序列。

三、文獻使用特征 該詞多出現于史書典章,如《資治通鑒》卷四十五載"列校持幢節",體現其儀式職能。敦煌出土唐代差科簿文書(編號P.3559)中有"骁騎列校張知古"的職銜記錄,印證實際應用場景。

四、語義辨析 需區别于同形詞"列校(xiào)",後者指成列的校舍,屬現代漢語罕見用法。古代文獻中"列校"作為武官術語時,"校"均讀jiào音,此說可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93頁校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列校”是古代軍事職官名稱,其含義和演變可結合不同時期的曆史背景進行解釋:

  1. 東漢時期的含義
    列校最初指東漢守衛京師的屯衛兵編制單位。京師駐軍分為五營(即北軍五校),每營首領稱為校尉,統稱為“列校”。例如,《後漢書》記載桓帝時期鄧皇後家族成員多擔任列校或郎将,反映出列校是中央禁軍的重要職位。

  2. 職能與結構

    • 北軍五校包括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每校兵力約數百至千人。
    • 校尉作為列校的統領,需直接負責京師防衛,并可能參與重要軍事行動。
  3. 唐代及五代的擴展
    唐五代時期,“列校”的職能擴展到地方軍隊。例如《新唐書》記載,武甯節度使麾下的列校許佶、趙可立曾因兵變殺都将,說明地方藩鎮也設有列校職位。

  4. 詞源與綜合釋義
    列校的“校”源自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為統兵官,而“列”表示并列或分屬不同營級單位。綜合來看,列校既指代校尉群體,也泛指中低級軍官階層。

列校的核心含義是“分營統領的校尉”,其職能從東漢的中央禁軍擴展到唐代地方軍隊,成為不同時期軍事體系中的重要職位。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時間背景以準确理解其職責範圍。

别人正在浏覽...

哀音白沙龍敝撤播獲産院镵雲持籌綽有餘暇摴蒲錦打乖等殺杜曲發闆紡績奮用該舉寒埃函蓋乾坤鶴頭側後騎逅適奸滑教育制度即便解褐矜勞近事女究處九月九開内曠蕪寥窙溜嘴離罔砻厲羅囿葎草民族英雄摩奬牛鼻繩披鬀切結切口青帝輕邈秦越區處桡散人龍賞錢詩郵守虛秫酒順美匡惡損怨特寫拓土土制小刀會起義笑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