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經·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後因以“順美匡惡”謂歌頌美善,匡正過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及 大禹 成功,九序惟歌; 太康 敗德,五子鹹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 詹鍈 義證引 鄭玄 《詩譜序》:“論功頌德,所以将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
“順美匡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ùn měi kuāng è,其核心含義為歌頌美善,糾正過失。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理解
深層内涵
強調君子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既需積極弘揚美德,也需敢于直面并糾正過失,體現儒家倡導的“忠君輔政”思想。
如需更深入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分析,可參考《孝經》《文心雕龍》等文獻,或查看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順美匡惡》是一個成語,意為順從美好的事物,抵制和匡正邪惡的行為。
《順美匡惡》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川、纟、匚、心”,總共十四畫。
《順美匡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召唐》。成語原本的意思是指臣子順從君主,侍奉君王,反對和抵制各種邪惡勢力。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擴大了意義,開始表示人們應該積極争取美好事物,同時反抗不正義的行為。
《順美匡惡》的繁體字為「順美匡惡」。
在古時候,成語《順美匡惡》的漢字寫法是「順美匡惡」,沒有簡化字。
1. 我們應該順美匡惡,為社會營造一個謙虛友善的環境。
2. 作為公民,我們有責任順美匡惡,為人民争取更好的利益。
1. 順從
2. 美好
3. 匡正
4. 邪惡
1. 遵循美麗,抵制惡行
2. 順應美好,扳倒邪惡
1. 逆美背惡
2. 不關心美好,縱容邪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