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列校的意思、列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列校的解释

东汉 时守卫京师的屯卫兵分作五营,称北军五校,每校首领称校尉,统称列校。 唐 五代 时地方军队亦设列校。《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 桓帝 ﹞又封 统 弟 秉 为 淯阳侯 。宗族皆列校、郎将。”《新唐书·康承训传》:“ 武寧 兵七百戍 桂州 ,六岁不得代,列校 许佶 、 赵可立 因众怒杀都将。”《旧五代史·世袭传一·韩逊》:“ 韩逊 ,本 灵州 之列校也。” 宋 秦观 《进策·盗贼下》:“ 唐 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列校是古代汉语中具有明确历史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形、词源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结构分析 "列"为排列、序列之意,《说文解字》训作"分解也",引申为位次排列;"校"在军事语境中指古代中级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校尉掌蛮夷骑"。二字组合后,"列校"特指按等级序列设置的武官职位,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有"诸列校皆会于洛阳"的记载。

二、职官制度中的历史演变

  1. 汉代军制:作为校尉群体的统称,涵盖屯骑、越骑等八校尉,隶属北军体系,秩比二千石(《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唐代扩展:在折冲府制度下,校尉官职扩展为府兵基层指挥官,《唐六典》载"每校尉统兵八百人"。
  3. 宋元转化:逐渐转为虚衔,元代《吏学指南》将其列为武散官序列。

三、文献使用特征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典章,如《资治通鉴》卷四十五载"列校持幢节",体现其仪式职能。敦煌出土唐代差科簿文书(编号P.3559)中有"骁骑列校张知古"的职衔记录,印证实际应用场景。

四、语义辨析 需区别于同形词"列校(xiào)",后者指成列的校舍,属现代汉语罕见用法。古代文献中"列校"作为武官术语时,"校"均读jiào音,此说可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93页校字条。

网络扩展解释

“列校”是古代军事职官名称,其含义和演变可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解释:

  1. 东汉时期的含义
    列校最初指东汉守卫京师的屯卫兵编制单位。京师驻军分为五营(即北军五校),每营首领称为校尉,统称为“列校”。例如,《后汉书》记载桓帝时期邓皇后家族成员多担任列校或郎将,反映出列校是中央禁军的重要职位。

  2. 职能与结构

    • 北军五校包括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每校兵力约数百至千人。
    • 校尉作为列校的统领,需直接负责京师防卫,并可能参与重要军事行动。
  3. 唐代及五代的扩展
    唐五代时期,“列校”的职能扩展到地方军队。例如《新唐书》记载,武宁节度使麾下的列校许佶、赵可立曾因兵变杀都将,说明地方藩镇也设有列校职位。

  4. 词源与综合释义
    列校的“校”源自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为统兵官,而“列”表示并列或分属不同营级单位。综合来看,列校既指代校尉群体,也泛指中低级军官阶层。

列校的核心含义是“分营统领的校尉”,其职能从东汉的中央禁军扩展到唐代地方军队,成为不同时期军事体系中的重要职位。需注意具体语境中的时间背景以准确理解其职责范围。

别人正在浏览...

八命报名标采不渎蝉冠豸绣耻格丑污椿皮聪辩匆忙带鈎搭街坊雕雕吊杆调饪饿殍满道方轨返櫂功成不居光圈灌汲灌尊过余姑缯还路毫厘千里和籴黑下遑安藿囊见小闇大惊虑激抮军正考详恐后争先快饮款儿历録飂泪满怀禖祝面粻密锵锵摩天楼南河内教坊旁侍軿辎骈盛轻浪清夐曲尺让酒三回五解上台摄官通情达理亡殁显处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