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割耳流血。表示心诚。《新唐书·崔宁传》:“ 冕 被谤,朝廷疑之,遣使者问状, 寧 部兵剺耳白其冤,使者以闻。”《新唐书·叛臣传下·陈敬瑄》:“使者至, 敬瑄 使百姓遮道剺耳诉己功。”
剺耳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含义如下:
剺耳(lí ěr)指古代一种自残行为,即割下自己的耳朵以示决心或表达极端情绪。该行为多与盟誓、殉节或强烈抗议相关,常见于历史文献对少数民族习俗或忠烈人物的记载中 。
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为“割耳”,引申为通过自残明志的仪式性行为。
部分游牧民族(如羌族)在盟誓时割耳流血为信,象征誓言的庄重性。《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谓‘剺耳’为盟誓之诚” 。
汉文化中,忠臣义士以剺耳表达不屈或殉节。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将领段秀实拒降叛军,“剺耳裂襟,誓死不从” 。
“恭叹曰:‘吾闻古之烈士,剺耳以明志!’”
记载张巡部将南霁云“剺耳啮指,以示必死” 。
现代汉语中,“剺耳”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作为特定文化符号,象征极端的忠诚或悲壮抗争。
参考资料来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验证:https://ctext.org)
“剺耳”一词可能存在拼写或理解偏差。根据现有资料,“剺耳”直接对应的医学或常见词汇。但以下两个相关词语可能与您的查询相关,供参考:
若您实际想查询的是“聤耳”,可结合上述内容参考。若确为“剺耳”,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词源或语境。中医术语建议咨询专业医师,避免混淆。
帮倒忙采石场搥牛丹巘底石飞鸟图蜚襳刚巧敢言之鲠正根连株拔观音柳贵疎古老古砖红盐回湍佳搆鹣钗骄虚荆荼捐玦聚义旷荡蓼萧列宁格勒流兵六根互用柳江人鸾鹊炉箅子路脚緑针捏怪泮林革音清词鹊锦冉駹人日森幻食啗释帝施肥适野谋霜盖戍将私历酸痛探幽索隐淘鹅调协通酬退惊脱孝维摩疾文殊院窝瓜哮悍小品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