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mote;relegate;dismiss from office] 貶官
始覺有遷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詩》
亦作“ 遷讁 ”。謂官吏因罪降職并流放。 唐 蘇颋 《曉發興州入陳平路》詩:“舊史饒遷讁,恒情厭苦辛。”《全唐詩》卷七四作“遷謫”。 唐 王昌齡 《留别武陵袁丞》詩:“皇恩暫遷謫,待罪逢知己。” 明 高啟 《滄浪亭》詩:“ 吳興 長史舊遷謫,買得此水自號‘滄浪客’。” 何其芳 《樓》:“以後,大概那個出名的人類祖先的故事暗示了我,我總常有一個無罪而度遷谪之月的感覺。”
“遷谪”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與官員職務變動相關的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遷谪指官員因過失或政治原因被降職并流放到邊遠地區,屬于古代官場懲罰制度的一種。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代官制辭典》或《全唐詩》中的遷谪主題詩作。
遷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遷和谪。下面将對遷谪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遷:由辶部和千部組成,共5個筆畫。
谪:由言部和者部組成,共9個筆畫。
遷谪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指的是貶斥、調職或放逐官員到邊遠的地方。這是對官員的一種處罰和懲罰方式。
遷谪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遷謫」。
在古時候,遷谪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隨着簡化字的推廣,現代漢字寫法被普遍采用。
1. 他因犯罪而被遷谪到邊疆。
2. 這位官員因失職被遷谪為州縣的一名普通官員。
遷谪可以和其他詞組成複合詞,如:
1. 遷谪令:指官員被貶斥、調職或放逐的政令。
2. 遷谪之地:指官員被遷谪的地方,通常是邊遠的地區。
近義詞:貶斥、貶谪、谪黜。
反義詞:升遷、提拔、任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