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挂符節。謂棄官。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穀水 又東屈南逕 建春門 石橋下,即 上東門 也……亦 袁本初 挂節處也。”參見“ 挂印 ”。
“挂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核心含義
指懸挂符節的行為,引申為主動放棄官職。古代官員的符節是身份象征,懸挂符節即表示辭官離任。
典籍出處
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穀水》,記載“袁本初挂節處也”,指東漢末年袁紹在此地棄官而去。
相關詞彙
與“挂印”(懸挂官印)同義,均表示辭官。例如“挂印封金”典故即關羽放棄官職、封存賞賜的行為。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用于描述古代官員主動離職的場景。
以上信息綜合自《水經注》及相關字詞工具書,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挂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它可以指代在某個節日或慶典上懸挂的裝飾品和旗幟,也可以指代在特殊場合下挂的标志物或象征物。此外,它還可以形容某個事物上表現出的鮮明特征或标志。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月”,總共有8個筆畫。
《挂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在這個章節中,描述了劉邦挂節的故事,意味着他表明了與項羽決裂的決心,并率領軍隊反抗項羽的統治。
在繁體字中,挂節被寫作「掛節」。
在古代漢字中,挂節的寫法稍有不同。常用的寫法是「挂節」,其中「節」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差異。
1. 在國慶節期間,我們會在家門口懸挂節日的旗幟和彩燈。
2. 這個标志物挂在公司大門口,象征着公司對品質的承諾。
3. 這位演員的美麗面容和高挂的節,使她在舞台上獨樹一幟。
1. 挂飾:指懸挂在房屋、車輛或其他物品上的裝飾品。
2. 節慶:指節日和慶典的總稱。
3. 挂旗:指懸挂國旗或其他旗幟。
4. 挂曆:指具有日曆功能的裝飾品,通常懸挂在牆壁上。
近義詞:懸挂、懸挂物、标志、象征
反義詞:去節、卸節、除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