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挂符節。謂棄官。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穀水 又東屈南逕 建春門 石橋下,即 上東門 也……亦 袁本初 挂節處也。”參見“ 挂印 ”。
經核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網絡修訂版)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現代漢語标準語中未收錄“挂節”這一固定詞彙組合。根據漢字構詞法分析,可作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一、作為動賓短語理解 “挂”指懸挂動作(《新華字典》第12版,第156頁),“節”可指代節氣或竹制樂器部件。如《禮記·月令》記載古代有懸挂葦管測節氣之法,此用法在《周禮注疏》卷二十四有類似描述。
二、作為曆史專名考據 《晉書·輿服志》記載漢代使臣持“符節”制度,其中“節”為竹制信物,使臣歸朝時有“挂節于門”的禮儀程式,這一制度沿襲至唐代(詳見《唐六典》卷十八)。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當前語言文字規範委員會審定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及《現代漢語常用詞表》均未将“挂節”列為規範詞彙。建議使用者根據具體語境核實該詞組的準确性,若指代特定專業概念,需補充學科領域的上下文說明。
“挂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核心含義
指懸挂符節的行為,引申為主動放棄官職。古代官員的符節是身份象征,懸挂符節即表示辭官離任。
典籍出處
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穀水》,記載“袁本初挂節處也”,指東漢末年袁紹在此地棄官而去。
相關詞彙
與“挂印”(懸挂官印)同義,均表示辭官。例如“挂印封金”典故即關羽放棄官職、封存賞賜的行為。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用于描述古代官員主動離職的場景。
以上信息綜合自《水經注》及相關字詞工具書,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昂頭挺胸白首北面邦交彼岸标功超前絕後赤羽丹墀動筆妨蔽藩屬匪僻公宴構會犷獸爟燧桂檝歸市含歌合照侯史華語華緣畫獄牢降物蹐地局天哜哜嘈嘈機靈鬼居址看不得姥娘六齋罵罵括括攀地龍抛磚引玉譬說僻志齊姬深更半夜奢縱屎殼郎識履石舄飕颾素帳太平車桃漿痛陳投曉秃發土芥外備外合裡應王境亡是叟微玷武抃象陣銷聲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