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旱作的意思、旱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旱作的解釋

[dry farming] 不灌溉而進行的耕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旱作,又稱"旱地農業",指在降水量較少或季節性幹旱明顯的地區,依靠自然降水而非人工灌溉進行的農作物栽培方式。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旱作特指"在旱地上栽培作物,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來源1]。這種耕作模式具有三個核心特征:

  1. 自然降水依賴性

    旱作區年降水量通常介于250-600毫米之間,如中國黃土高原地區(來源:中國農業出版社《旱作農業技術手冊》)。作物需具備耐旱特性,通過蓄水保墒技術實現水分高效利用。

  2. 特殊耕作體系

    包括等高種植、溝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配合地膜覆蓋、稭稈還田等保水技術(來源:高等教育出版社《農業生态學》)。典型作物包含粟、黍、高粱、馬鈴薯等耐旱品種。

  3. 地域分布特征

    主要分布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及山地丘陵地帶,全球旱作農業覆蓋約40%耕地,中國北方旱作區占全國耕地面積52%(數據引自農業農村部《中國旱作農業發展規劃》)。

網絡擴展解釋

“旱作”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具體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不依賴灌溉的耕作方式,即在缺水條件下依靠自然降水進行農作物種植。該詞原為農業術語,後引申為比喻在困難環境中堅持工作或生活(如提到的成語用法)。

二、農業領域具體特點

  1. 核心定義
    旱作農業特指年降水量250-600毫米的半幹旱/半濕潤偏旱地區,完全依賴天然降水的農業生産模式,涵蓋種植業、養殖業等。

  2. 降水特征

    • 降水量少且集中:70%降水集中在7-9月,易導緻季節性幹旱。
    • 時空分布不均:需通過梯田、淺穴蓄水等技術提高雨水利用率。
  3. 資源特點

    • 人均耕地多:北方旱區人均耕地0.2-0.7公頃(全國平均0.09公頃)。
    • 光熱條件優:如蘭州年日照超2600小時,利于多熟種植。

三、應用現狀
我國旱地占總耕地約50%,主要分布在北方,種植耐旱作物如谷子、高粱,需配合覆蓋保墒、等高耕種等農藝措施。

數據來源說明:以上信息綜合自百度文庫、農機通等高權威性資料,完整内容可通過原文鍊接查看。

别人正在浏覽...

昂奮百宿薄紗畢娶不伏不鹹城尖儲蕃杵糠刀削面得着雕砻嫡長子短骨黩祀惡刹發明豐席逢賢把贈剛度趕海格韻寡姊龜版還麾罕倫寒民嘩哄花胡同昏墨挍計狂人酷罰饋贽老來子老悭勞逸結合漏天洛陽盧王眉子坑滅息民胞物與内家裝拗澀配耦霹靂引氣根柔愛軟包裝入第珊瑚翹少氣水産業夙契外編委決不下遐奧翔骞弦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