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黥面的意思、黥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黥面的解釋

于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1)古代的一種風俗。《漢書·匈奴傳上》:“ 匈奴 法, 漢 使不去節,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 王烏 , 北地 人,習 胡 俗,去其節,黥面入廬。”《後漢書·東夷傳·倭》:“男子皆黥面文身。”(2)古代的一種肉刑。《三國志·魏志·毛玠傳》:“ 漢 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國初救弊》:“ 建州 民二人,本田家客戶,嘗於主家塘内,以錐刺得魚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闕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諧谑·借蟹譏權貴》:“ 宋 朱勔 橫於 吳中 ,時有士人詠譏之,中聯雲:‘水清詎免雙螯黑,秋老難逃一背紅。’蓋 勔 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臉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 宋 蘇洵 《兵制》:“及於 五代 , 燕 帥 劉守光 ,又從而為之黥面涅手之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黥面,又稱“刺面”或“墨刑”,是中國古代一種在面部刺刻标記的刑罰或身份标識手段,其含義和用途隨曆史演變有所不同。結合史料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黥面指用刀或針在人的面部(或其他身體部位)刺刻文字、圖案,并塗以墨汁等顔料,形成永久性标記。這一做法兼具肉體懲罰和社會性羞辱的雙重作用。

2.曆史起源與刑罰用途

3.軍事領域的應用

4.社會與文化影響

黥面長期被視為低賤身份的象征,尤其在刑罰中,被刺者常被排斥于主流社會之外。而軍隊黥面雖強化了管控,卻也反映了古代兵役制度的嚴酷性。

黥面從刑罰到軍事标識的演變,體現了古代社會對人身控制的重視。其消亡與文明進程相關,明清時期逐漸被其他刑罰和戶籍制度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黥面》的意思

《黥面》是一個成語,意為用火灼燒面部皮膚以表示刑罰或恥辱。它在古代被用來形容對犯人的一種殘酷酷刑,同時也象征着恥辱和不幸。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黥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黑”和“面”,它們分别可以單獨表示顔色和人的面部。根據筆畫的計算來看,它的總筆畫數為17。

來源

《黥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當政府認為某個人犯下了嚴重罪行,或者是為了警示他人,就會采取黥面這種殘忍的刑罰,用火燒灼犯人的面部皮膚。

繁體字

繁體字中的《黥面》如下:「黥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黥面這個詞的寫法為「黥麵」,采用了較為複雜的字形和筆畫組合。

例句

1. 那個罪犯因犯下嚴重罪行而被黥面刑。

2. 黥面是古代刑罰的一種,用以表示對人的恥辱。

組詞

黥面怎麼組詞呢?我們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黥面刑:指采用黥面作為刑罰的行為。

2. 面黥:表示被燒灼面部皮膚的行為。

近義詞

與黥面義近的詞有:

1. 傷面:通過傷害面部皮膚來表示懲罰或******。

2. 刻臉:指刻劃或刺傷臉部皮膚以示懲罰或羞辱。

反義詞

與黥面義相反的詞有:

1. 顔面揚:指得體的行為或成就可以增添或保持面子。

2. 美面:指臉部皮膚光滑、無傷痕的外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