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善的意思、賢善的詳細解釋
賢善的解釋
(1).賢明善良。《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一·卿雲歌三》:“遷于賢善,莫不鹹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信度國》:“其有精勤賢善之徒,獨處閑寂,遠迹山林,夙夜匪懈,多證聖果。” 唐 元稹 《唐故建州浦城縣尉元君墓志銘》:“夫人 濮陽 吳氏 ,賢善恭幹。”
(2).指賢明善良的人。 唐 元稹 《授孟子周太子賓客制》:“聞匹夫之愛其子者,猶求明哲為之師,賢善為之友,而況乎羽翼元子,賓遊東朝,非舊德耆年,孰副茲選?”
詞語分解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 善的解釋 善 à 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舉。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親善。和善。 熟悉:面善。 辦好,弄好:善
專業解析
"賢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賢"與"善"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才能出衆且心地仁厚。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
"賢"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多才、能幹。《說文解字》釋"賢"為"多才也",段玉裁注引申為"有善行也"。
- 引申義:在道德層面,"賢"指德行美好、才能超群的人。《玉篇·貝部》:"賢,有善行也。"《論語》中孔子多次論"賢",如"見賢思齊焉",指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齊。,
- 核心:"賢"強調内在的才能與外在的德行兼備。
-
"善"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吉祥、美好。《說文解字》:"善,吉也。"
- 引申義:在倫理層面,"善"指心地仁愛、品質淳厚、行為良善。《廣韻·線韻》:"善,良也,吉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指人性本善。,
- 核心:"善"側重于内心的仁愛、慈悲與外在行為的良善、合乎道義。
-
"賢善"的合成詞義
- 将"賢"與"善"結合,"賢善"一詞更強調品德的全面性與高尚性:
- 德才兼備:不僅擁有出衆的才能(賢),更具備高尚純潔的道德品質(善)。
- 内外兼修:内在心地仁厚善良(善),外在行為合乎禮儀、有益他人(賢)。
- 完美人格:常用來形容儒家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即集智慧、能力、仁德、善行于一身的完人。
- 用法:多作形容詞或名詞(指賢善之人)。例如:
- 《孟子·離婁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此處雖未直接用"賢善",但體現了對"賢"的要求包含對不肖者的仁愛養育,暗含"善"意)。
- 漢代揚雄《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強調修養的重要性,指向成為"善人"的目标,與"賢善"追求一緻)。
- 佛經中也常用"賢善"形容具足德行、堪為楷模的人,如稱"賢善長者"。
"賢善"一詞,源于"賢"的才德兼備與"善"的仁愛良善,合指品德極其高尚、才能出衆、心地純良仁厚的人或品質。它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對理想人格的高度概括,強調内在德性與外在才能、行為的完美統一。
網絡擴展解釋
“賢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賢明善良(形容詞)
指人具備德行與智慧,且心地善良。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
-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一·卿雲歌三》記載:“遷于賢善,莫不鹹聽”,強調賢善之人的影響力。
- 唐代元稹在《唐故建州浦城縣尉元君墓志銘》中描述:“夫人濮陽吳氏,賢善恭幹”,用以贊美女性的品德。
- 玄奘《大唐西域記·信度國》提到“精勤賢善之徒”,指修行者兼具勤奮與善德。
2.賢明善良的人(名詞)
代指具有上述品質的個體,常見于古代文人的表述:
- 元稹在《授孟子周太子賓客制》中寫道:“非舊德耆年,孰副茲選”,隱含對賢善之人的推崇。
- 宋代方回詩句“聖賢善用權,初不失經意”進一步将“賢善”與聖賢并列。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多用于姓名或文學表達,如名字“賢善”寓意品德高尚、才智出衆。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德才兼備”與“良善品性”,體現了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
安泊暗箭傷人保險櫃不愧屋漏草表逞富褫奪斥塞喘噎黨風單缞诋直短論對立獨立自由獎章夫子改流過行亥時紅壤寰海換日偷天烜耀結交幾功井乘金微就舉巨手居胥開懷暢飲戡戮寬袍大袖濫僞兩觀連衿鱗比俪劄鸾台侍郎洛賓笙男事濃摯袍套破桐之葉輕憐秦皇魚祛塵稔惡不悛戎壘濡毫三戾色沮生剝水鬓天江頑抗文螺小單于歊塵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