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蓂莢。傳說中的一種瑞草。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曆草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堯 為仁君,一日十瑞……曆草生階,宮禽五色。” 南唐 陳陶 《聖帝擊壤歌四十聲》:“曆草何因見,衢尊豈暫忘!”一本作“ 歷草 ”。參見“ 曆莢 ”。
亦稱“ 歷莢 ”。即蓂莢。《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歷草滋。” 李周翰 注:“ 堯 時有蓂莢草生于階,有十五葉,從月一日日生一葉,至十五日日落一葉。若月小,則餘一葉,見此以知日歷,故雲歷草也。”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七:“蓂莢,一名歷莢,聖王以是占日月之數。”歷,一本作“ 曆 ”。參見“ 蓂莢 ”。
“曆草”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曆草”即蓂莢(又稱“曆莢”),是古代傳說中象征祥瑞的植物。根據記載,這種草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天生一葉,十六至月底每天落一葉。通過觀察葉數即可推算日期,因此被視為天然的“日曆”,常見于堯舜時期的典故中。例如《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提到“佞枝植,曆草滋”,即以曆草象征太平盛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太平禦覽》等典籍。
《曆草》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1. 舊時代辭章上所用的文字。
2. 形容寫字或書法潦草、難以辨認。
《曆草》的部首是“艹”(草字頭)。
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曆草》起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在書寫和書法創作中的一種風格偏隸的書寫方式,是在書寫過程中隨意而不拘泥于規範的一種字體。它通常出現在一些書信或日常筆記中,被人們廣泛使用。
《曆草》的繁體字為「曆草」。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曆史上,字形、字義、書寫方式的變化十分豐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繁瑣,通常使用細且曲折的筆畫,與現代簡化字有所差别。
1. 他的字寫得很糟糕,簡直是一片曆草。
2. 這篇文章裡有些地方字形潦草,看得不太清楚。
曆草的相關詞語:
1. 草書
2. 草字
3. 行草
4. 草率
5. 草草
曆草的近義詞:
1. 潦草
2. 難辨
3. 亂書
曆草的反義詞:
1. 工整
2. 端莊
3. 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