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賣朋友。《史記·樊郦滕灌列傳》:“太尉 勃 不得入北軍,於是乃使人劫 酈商 ,令其子 況 紿 呂祿 , 呂祿 信之,故與出遊,而太尉 勃 乃得入據北軍,遂誅諸 呂 ……天下稱 酈況 賣交也。” 南朝 梁 吳均 《初至壽春作》詩:“ 桓譚 不賣交, 馮子 任紆直。”
“賣交”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出賣朋友或背叛交情,強調為個人利益而背棄信任關系的行為。該詞由“賣”(指出賣)和“交”(指朋友、交情)構成,字面直譯為“出賣友情”。
二、曆史典故與用法
最早見于《史記·樊郦滕灌列傳》,記載了郦況為幫助周勃誅滅呂氏家族,設計欺騙好友呂祿,最終被世人稱為“賣交”的典故。南朝梁詩人吳均也在詩中用“桓譚不賣交”對比高尚與卑劣的友情觀。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道德層面的失信行為,例如:
四、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包括“賣友求榮”“背信棄義”,但“賣交”更側重對友情的直接背叛,而非廣義的失信。
《賣交》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為了個人利益或金錢而出賣别人或背叛朋友的行為。
《賣交》這個詞的部首是“卩”,共有8個筆畫。
《賣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小說《水浒傳》中,原本指的是宋江等人勾結敵人,背叛曹正和其他好漢的行為。後來,這個詞逐漸泛指為出賣、背叛他人的行為。
繁體字中,《賣交》的寫法為「賣交」。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賣交》可以寫作「賣醮」,其中「醮」意指喪失崇高的儀式。
1. 他為了個人利益賣交了自己的朋友。
2. 這個商人出賣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完全是個賣交之徒。
組詞可以包括:
1. 賣國:指出賣自己國家或民族的行為。
2. 賣命:指為了金錢或利益而不顧一切的行為。
近義詞包括:
1. 出賣: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他人或洩露秘密。
2. 背信棄義:指違背諾言或背離原則,不守信用。
反義詞包括:
1. 忠誠:指對于他人或組織的堅定忠實和信任。
2. 義氣:指對朋友的真誠和信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