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燎壇的意思、燎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燎壇的解釋

燎祭天神的高台。《通典·禮二》:“太尉設燎壇於丙地。禮畢,器席有司燒埋之。”《新唐書·禮樂志二》:“廣一丈,高一丈二尺,戶方六尺者,大祀之燎壇也;廣八尺,高一丈,戶方三尺者,中祀之燎壇也;廣五尺,戶方二尺者,小祀之燎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燎壇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專用詞彙,由“燎”與“壇”組合而成,指在祭壇上通過焚燒祭品以告祭神靈的行為。以下為具體解析:

  1. 字義解析

    • “燎”本義為焚燒,特指古代祭祀時焚柴升煙以達天聽。《說文解字》釋“燎”為“放火也”,後引申為祭祀中的焚燒儀式。
    • “壇”指用于祭祀、盟誓的土築高台,如《禮記·祭法》載“燔柴于泰壇,祭天也”,強調其神聖性。
  2. 曆史背景與儀式内涵

    燎壇儀式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祭天、祭山川活動。據《周禮·春官》記載,古人以“槱燎”(堆積柴木焚燒)祭祀日月星辰及風雨之神,通過煙火将祭品信息傳達至天界。此儀式象征人與神靈的溝通,兼具潔淨、祈福之意。

  3. 文化衍變與記載

    漢代以後,燎壇逐漸融入皇家郊祀制度。如《漢書·郊祀志》提及“燔燎告天”,表明其作為國家禮儀的規範性。唐代《開元禮》進一步細化燎壇的方位、規模及操作流程,凸顯其制度化的宗教功能。

  4. 現代研究與文獻參考

    當代學者多依據《禮記》《周禮》及出土甲骨文、金文考證燎壇細節。如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結合甲骨蔔辭,指出商代燎祭多用牲畜,周代則擴展至玉帛等祭品,體現儀式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燎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o tán,其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用于燎祭天神的高台。燎祭是焚燒祭品以告天的儀式,燎壇作為祭祀場所,承載了宗教與禮儀功能()。


二、曆史背景與典故

  1. 起源:根據《左傳·宣公十年》記載,楚宣王祭祀時因火勢不旺,宰相子反提議重建燎壇,最終新壇火勢旺盛,祭祀成功。這一典故引申出“火勢熊熊”的象征意義()。
  2. 文獻記載:
    • 《通典·禮二》提到太尉在丙地設燎壇,祭祀結束後由專人處理祭器。
    • 《新唐書·禮樂志二》詳細描述了不同等級祭祀的燎壇規格,如大祀燎壇“廣一丈,高一丈二尺”,中祀、小祀規模遞減()。

三、結構與用途


四、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燎壇”可比喻旺盛的火勢或熱烈的場面,但其核心仍圍繞祭祀高台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細節,可參考《通典》《新唐書》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丹奔忙舶貨不厭求詳踩窩子猖狂谶辭持籌握算祠宮倒竈釣竿手旛兒負鬥孚洽甘肴诰勑诰券绠绁光緒還走恨恨紅澄澄潢治夥頤僵桃代李嬌韻稷祠濟時空地寬憫良史鹂黃理迹龍蛇飛動鹿頭馬八二目想鳥籠暖席品鑒氣厥親附瓊弁氣丕丕七十鳥權家權焰上古賞口勢利什吏素甲調解霆電衛護勿論五原現代漢語詞典第版喜母細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