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祭天神的高台。《通典·禮二》:“太尉設燎壇於丙地。禮畢,器席有司燒埋之。”《新唐書·禮樂志二》:“廣一丈,高一丈二尺,戶方六尺者,大祀之燎壇也;廣八尺,高一丈,戶方三尺者,中祀之燎壇也;廣五尺,戶方二尺者,小祀之燎壇也。”
“燎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áo tán,其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指古代用于燎祭天神的高台。燎祭是焚燒祭品以告天的儀式,燎壇作為祭祀場所,承載了宗教與禮儀功能()。
在部分語境中,“燎壇”可比喻旺盛的火勢或熱烈的場面,但其核心仍圍繞祭祀高台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細節,可參考《通典》《新唐書》等古籍記載。
《燎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燃燒的祭壇。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燎”和“壇”。
“燎壇”的部首是火(火字旁),它代表着與火有關的意義。
根據《康熙字典》,燎的總筆畫數為18畫,其中燎的部首火占了4畫。
壇的部首是土,它表示與土地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壇的總筆畫數為7畫,其中壇的部首土占了3畫。
《燎壇》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會在特定的祭日或儀式上,搭建燃燒的祭壇用于祭祀神明。
《燎壇》的繁體字為「瞭壇」,其中「瞭」的意思是明亮、照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燎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燎壇可能用不同的字體和筆劃數。
在金文中,燎壇可能會用更為古老、簡化的形式書寫。
燎壇上的火焰高高升起。
他們在燎壇前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
燎火、祭壇、祭祀。
焰壇、明亮的祭壇。
熄滅的祭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