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祭天神的高台。《通典·礼二》:“太尉设燎坛於丙地。礼毕,器席有司烧埋之。”《新唐书·礼乐志二》:“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者,大祀之燎坛也;广八尺,高一丈,户方三尺者,中祀之燎坛也;广五尺,户方二尺者,小祀之燎坛也。”
“燎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iáo tán,其含义及相关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指古代用于燎祭天神的高台。燎祭是焚烧祭品以告天的仪式,燎坛作为祭祀场所,承载了宗教与礼仪功能()。
在部分语境中,“燎坛”可比喻旺盛的火势或热烈的场面,但其核心仍围绕祭祀高台的本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细节,可参考《通典》《新唐书》等古籍记载。
《燎坛》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燃烧的祭坛。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燎”和“坛”。
“燎坛”的部首是火(火字旁),它代表着与火有关的意义。
根据《康熙字典》,燎的总笔画数为18画,其中燎的部首火占了4画。
坛的部首是土,它表示与土地有关。
根据《康熙字典》,坛的总笔画数为7画,其中坛的部首土占了3画。
《燎坛》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会在特定的祭日或仪式上,搭建燃烧的祭坛用于祭祀神明。
《燎坛》的繁体字为「瞭壇」,其中「瞭」的意思是明亮、照耀。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燎坛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燎坛可能用不同的字体和筆劃數。
在金文中,燎坛可能会用更为古老、简化的形式书写。
燎坛上的火焰高高升起。
他们在燎坛前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燎火、祭坛、祭祀。
焰坛、明亮的祭坛。
熄灭的祭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