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勵兵秣馬的意思、勵兵秣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勵兵秣馬的解釋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鄭穆公 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謂磨好刀槍,喂飽戰馬,準備戰鬥。《水浒傳》第九四回:“ 山士奇 到 壺關 ,知 蓋州 失守,料 宋 兵必來取關,日日勵兵秣馬,準備迎敵。” 明 陳子龍 《通敵·權宜疏》:“鎮臣 劉雲佐 與臣言,願勵兵秣馬與敵馳角。”參見“ 厲兵秣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勵兵秣馬"是漢語中常見的成語誤寫形式,其正确寫法應為"厲兵秣馬"。該成語源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磨利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鬥準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周密準備來增強實力,現多用于形容事前充分準備的積極狀态。

從構詞法分析,"厲"通"砺",指磨刀石,引申為磨砺;"兵"指兵器;"秣"指喂牲口;"馬"指戰馬。四字通過動賓結構并列,形成備戰場景的完整意象。《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常用軍事類成語,并标注為書面語。

該成語在現代語言應用中呈現三個特征:其一,多用于商業競争場景,如企業上市前的籌備工作;其二,常與"未雨綢缪"等成語構成并列使用;其三,在媒體報道中多用于體育賽事備戰報道,例如《人民日報》在東京奧運會專題報道中,曾以"厲兵秣馬待出征"為題描述運動員訓練狀态。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現象,"厲""秣"二字從名詞轉化為動詞的用法,是研究先秦漢語語法的重要例證。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大詞典》則考證其演變過程,指出宋代文人開始将其引申用于非軍事領域的準備工作。

網絡擴展解釋

“勵兵秣馬”是一個古代成語,主要用于形容軍隊備戰時的充分準備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磨利兵器、喂飽戰馬,為戰鬥做好全面準備,引申為提前進行周密部署或積極備戰的行為。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例句

  1. 軍事備戰
    《水浒傳》第九十四回:“山士奇到壺關,知蓋州失守,料宋兵必來取關,日日勵兵秣馬,準備迎敵。”
  2. 引申為其他準備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于是嘯聚義師,勵兵秣馬,天戈直指,将以澄清天下也哉?”(比喻為理想積極籌備)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商業競争、考試備戰等場景,例如:“公司為新産品上市勵兵秣馬,提前培訓團隊并備足庫存。”(參考、9中的擴展含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左傳》《水浒傳》原文,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鼋辨洽畢業稱伯闖禍铤鹿地文獨具慧眼頓遲鈍響惡歲反殺風證附業甘洌高檔鲠介更弦改轍觀音菊貴節過化駭水河曲河同水密滑頭胡倫駕鶴交逐菁蔥謹信積散計資窠槽冷冽鐐靠料數笠蓑龍葵鸾鏡民讓囊底泥水刀蟠夔撲責謙道親習氣團驅拂趨末攘夷如此而已聖善澍霖四難嗣歲泗洟宿居壇兆向仰小錢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