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計較施舍資財。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 僧伽 後出 淮 泗 上,勢到衆佛尤恢奇; 越 商胡賈脫身罪,珪璧滿船寧計資。”
(2).合計耗資。 清 方履籛 《懷遠縣重修塗山大禹廟碑》:“蓋經始於某月日,落成於某月日,鳩工若幹,計資若幹,禮也”
(3).計算年資。 宋 袁燮 《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羅公行狀》:“朝廷平時選置牧守,盡如内郡,按格計資,以補其闕,此固不足以得人矣。”
“計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 zī,包含以下三個主要含義:
計較施舍資財
指對捐贈或施舍的財物進行盤算或衡量。例如唐代韓愈《送僧澄觀》詩中的“珪璧滿船寧計資”,描述了商賈不計較財物施舍的情景。
合計耗資
表示統計某項工程或活動的總花費。如清代方履籛《懷遠縣重修塗山大禹廟碑》記載:“鳩工若幹,計資若幹”,說明修廟時對人工和資金的核算。
計算年資
指根據工作年限評定資曆。宋代袁燮《羅公行狀》提到“按格計資”的官員選拔方式,批評了僅憑年資晉升的弊端。
擴展說明:
“計資”一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體現了經濟、社會制度等背景。例如,唐代佛教興盛,商賈通過施舍財物換取社會地位;清代地方工程注重經費透明度;宋代官僚體系對年資的依賴則反映了制度局限。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計資》是一個漢語詞組,意為計算資金或貨币,通常用于描述對財務或經濟情況進行分析和衡量的活動。
《計資》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計”屬于“言”字旁部首,總計有7畫;第二個字“資”屬于“貝”字旁部首,總計有9畫。
《計資》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并無明确記載,通常是現代使用的組合詞彙,由中國大陸普通話中衍生而來。
由于《計資》這個詞是現代詞彙,所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額外的繁體表達形式。
由于《計資》是現代詞彙,沒有在古代漢字中有特定的寫法,因此無法給出它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經常用電腦來計資,以确保財務數據的準确性。
2. 我們需要計資來評估項目的可行性和潛在回報。
1. 計劃資金:指為實施某項計劃所需的財務預算。
2. 資産評估:指對財産、負債和淨資産等進行評估、評估和估值的活動。
1. 財務計算:指對企業或個人財務狀況進行計算、分析和規劃的活動。
2. 資金管理:指對企業或個人資金進行規劃、調配和管理的活動。
1. 財務虧損:指企業或個人在經營活動中承擔了比收入更多的支出,導緻財務狀況下降。
2. 資金流出:指企業或個人資金減少的情況,通常是因為支付費用或投資等原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