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盤曲的夔龍形裝飾。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九一:“蟠夔小印鏤珊瑚,小字高華出《漢書》。” 劉逸生 注:“有着蟠夔紐的印章。”
“蟠夔”是一個古典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指盤曲的夔龍形裝飾,常見于古代器物或印章的紋樣。例如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提到的“蟠夔紐印章”,即以夔龍盤曲形态作為印紐裝飾。
字義解析
擴展用法
部分資料(如)提到“蟠夔”可形容山勢或河流的蜿蜒曲折,但這種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文學例證
龔自珍詩句“蟠夔小印镂珊瑚”是典型用例,劉逸生注釋進一步說明其作為印章裝飾的功能。
多用于描述古代工藝品(如玉器、青銅器)的紋飾,或文人雅士印章的雕刻題材,體現對傳統神話意象的藝術化表達。
注:關于“蟠夔”是否為成語的問題,目前僅提出此說法,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漢語大詞典》的定義。
《蟠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紛亂”、“混亂”。它常用來形容事物錯綜複雜、雜亂無章的狀态。
《蟠夔》的部首是“虍”,總筆畫數為24。
《蟠夔》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蟠檀》一篇詩中。古代漢字繁體中的《蟠夔》寫作「蟠夔」。
古時候漢字寫法不同于現代,其中《蟠夔》的古代寫法較為複雜,每個漢字的構造和形态都有所不同。你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各種不同的寫法。
1. 現場的情況非常蟠夔,無法辨認真相。
2. 這個案子牽扯的關系非常蟠夔,需要仔細分析。
蟠夔的組詞可以有:蟠夔紛亂、紛紛蟠夔、蟠夔錯綜等。
近義詞有:混亂、雜亂、紛亂等。反義詞有:整齊、井然、有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