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貌。 唐 李白 《明堂賦》:“其左右也,則丹陛崿崿,彤庭煌煌,列寶鼎,敵金光。”
(2).銳利貌。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申命長驅,指麾橫厲。崿崿鷹眸,稜稜虎視。”
(3).驚懼貌。 清 黃景仁 《冬青樹引和謝臯羽别唐珏韻》:“髑髗夜走瀝龍髓, 金粟堆 邊鬼燐見。壯士崿崿齒牙戰,三更石裂五鼓移。”
“崿崿”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疊詞,其核心含義與“崿”的本義相關。根據現有漢字解析:
“崿”讀作è,指山崖、高峻的山邊,例如古文中常用“崖崿”表示陡峭的山岩(如《文選·張衡〈西京賦〉》有“坻崿鱗眴”之句)。其字形由“山”與“咢”組成,屬形聲字。
“崿崿”作為疊詞,可能有兩種引申用法:
由于該詞未被現代漢語廣泛使用,且未見于權威詞典和文獻,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建議使用者優先選擇更通用的詞彙(如“巍巍”“嶙峋”),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崿崿》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山勢險峻、嶙峋多岩石的樣子,形容山的形狀高聳而陡峭。
《崿崿》這個詞的部首是山(山字旁),由兩個「山」字組成。根據這個部首,可以拆分為 "山山",其中每個「山」字的寫法都包括3個筆畫。
《崿崿》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它不常見于現代漢語中。同時,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也比較少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崿」字可以寫作「厄」或「惡」,而「崿」字的另一種寫法是「崮」。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常見。
1. 山中群峰崿崿,令人望而生畏。
2. 走過崿崿的山路,我們終于到達了山頂。
3. 那段河流從崿崿的山腳穿過,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水景。
與「崿崿」相關的詞語有:
1. 崿岖(形容山勢險峻、嶙峋)
2. 崿塞(形容山峰中間有石頭脫落、堆積而成的地方)
3. 崿崽(指崿崿的小山)
與「崿崿」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崎岖(山路險峻)
2. 險峻(形容地勢高、陡峭)
3. 峻峭(形容山勢險峻)
與「崿崿」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平緩(平坦、緩和)
2. 平坦(地勢平坦)
3. 緩和(減輕、舒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