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秉戒的意思、秉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秉戒的解釋

受戒。 清 恽敬 《光孝寺碑銘》:“而 大鑒禪師 於寺下髮秉戒,開最初法浮圖之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秉戒”是由“秉”與“戒”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語義兩個層面解析:

  1. 字義拆解

    • 秉:本義為手持禾束,《說文解字》釋為“禾束也,從又持禾”,引申為“持守、執掌”之意。例如《詩經·小雅》中“秉心塞淵”即強調内心持守堅定。
    • 戒:甲骨文字形為雙手持戈,表警戒,《說文解字》釋為“警也”,後衍生出“戒律、規約”等義,如佛教“五戒”、儒家“君子有三戒”。
  2. 組合詞義 “秉戒”指秉持戒律或準則,常見于宗教與道德語境。例如佛教典籍中,“秉戒”特指僧人嚴格持守戒律(《四分律》),《宋高僧傳》載“秉戒精嚴,為衆所欽”。儒家文獻中亦用于描述恪守禮法,如“秉戒慎之心,行忠恕之道”(《朱子語類》)。

  3. 權威引用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秉”釋為“執持”,與“戒”結合構成“持守規範”的動賓結構。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收錄多部古籍中“秉戒”用例,印證其曆史語義流變。

網絡擴展解釋

“秉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ǐng jiè,其核心含義為受戒,尤其在佛教語境中指接受并持守戒律。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受戒
    指佛教徒通過特定儀式正式接受戒律,如清恽敬《光孝寺碑銘》中記載:“大鑒禅師于寺下髮秉戒,開最初法浮圖之教”,體現了僧人剃度後正式受戒的宗教行為。

  2. 字義分解

    • 秉(bǐng):
      ① 持守、掌握(如“秉燭”“秉公處理”);
      ② 古代容量單位(1秉=16斛)。
    • 戒(jiè):
      ① 防備、警惕(如“戒驕戒躁”);
      ② 戒除不良行為(如“戒煙”);
      ③ 佛教戒律(如“受戒”“殺戒”)。

二、延伸與使用


三、相關文獻

清代恽敬的《光孝寺碑銘》是“秉戒”一詞的典型出處,記錄了佛教受戒的傳統儀式。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戒律體系,可參考《四分律》等典籍。

(注:部分網頁對“秉戒”是否為成語存在差異,建議以權威詞典或宗教文獻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碑堂叱嗟風雲船家蹈機握杼稻菽釘嘴鐵舌抵忤多早晩方籍反躬自責風槎覆水不收告終養貫百龜章後車黃茅秋回山轉海獲知賤技解冠截立節删機理荊花金漆馬桶郡姓厲疾陵陽釣廪台門向秘閣褭褭婷婷偶作抛石撇撒被甲載兵破式謙雅邛都鵲鑪三不知僧寺沙蟲神至之筆邃延讨乖桃花妝填料跳歌同進士出身團圓餅橐泉枉暴香盤現身枭瞯謝事躧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