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羞興戎的意思、啟羞興戎的詳細解釋
啟羞興戎的解釋
啟:開;戎:戰争。因說話不謹慎而招緻羞辱挑起事端。
詞語分解
- 啟的解釋 啟 (啓) ǐ 打開:啟封。啟門。某某啟。啟齒。 開始:啟用。啟程。啟運。 開導:啟迪。啟發。啟蒙。啟示。啟明(古代指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出現在東方天空的金星)。承上啟下。 陳述:啟事。 書信:書啟。
- 興戎的解釋 發動戰争;引起争端。《書·大禹谟》:“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孔穎達 疏:“興戎,謂疾人而動甲兵。”《左傳·僖公十五年》:“﹝ 穆姬 ﹞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 宋
專業解析
啟羞興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字面意為“引發羞辱,挑起争端”,多用于形容因言行不慎而招緻沖突或禍患。以下從語義、典源及用法三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語義解析
-
字義拆解
-
引申含義
強調言語或行為的冒犯性可能引發嚴重後果,暗含警示意義,勸誡人謹言慎行。例如《左傳·僖公十五年》中“口啟羞而興戎”即告誡慎言。
二、典源與用例
-
古籍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口啟羞而興戎。” 指輕率言論可能招緻羞辱與兵戈之争。
-
經典用例
- 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輕躁之言,啟羞興戎,害延于後世。” 批評草率言論引發長期禍患。
- 近代章炳麟《緻袁世凱書》:“若因小忿而啟羞興戎,實非國福。” 警示勿因小事挑起争端。
三、用法與近義辨析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批評言行失當、激化矛盾的語境,如外交糾紛、人際沖突等。
例句:
兩國因邊界問題各執一詞,恐有啟羞興戎之虞。
-
近義成語對比
成語 |
核心差異 |
惹是生非 |
側重主動挑起事端 |
禍從口出 |
強調言語直接導緻災禍 |
啟羞興戎 |
突出羞辱與武力沖突的雙重後果 |
參考資料
: 《左傳·僖公十五年》,中華書局點校本,2012年。
: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嶽麓書社,2011年。
: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書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網絡擴展解釋
“啟羞興戎”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qǐ xiū xīng róng
- 字面分解:
- 啟:開啟、引發(《說文解字》中“啟”有“開導”之意);
- 羞:羞辱、難堪;
- 興:興起、引發;
- 戎:戰争、沖突(古代多指軍事争端)。
- 整體含義:因說話不謹慎而招緻羞辱或挑起争端。
二、出處與用法
- 典故來源:出自清代吳趼人《俏皮話·手足》,原文提到“惟口終日無所事事……甚或啟羞興戎,為全體之累”。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賓語,用于批評因言辭不當引發矛盾的行為。
- 語言色彩:屬中性詞,但帶有警示意味,強調謹言慎行的重要性。
三、例句與延伸
- 原文例句:“或大言不慚,或空談無補;甚或啟羞興戎,為全體之累。”(《俏皮話·手足》)
- 現代示例:在團隊讨論中,若有人口無遮攔,可能“啟羞興戎”,破壞合作氛圍。
四、關聯擴展
- 近義概念: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 反義對比:謹言慎行、三緘其口。
- 文化背景: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言語克制的重視,與儒家“敏于事而慎于言”理念呼應。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訓诂類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祈扳子軷涉筆區必需品不獲不平生慚腼漕台長生庫蟬韻趁夥打劫吃小竈沖鋒陷銳刺史檔次黨堅勢盛電飯煲典義釣川調體疊地法界性覆函婦女節官治姑翁顧自韓盧逐塊回辟賈店堿性芥拾雞犬不甯吉應集苑谲佹愧忿兩獻斂色屏氣蘦落袍笏登場狉狉乾酢酒曲洛穰歲山高遮不住太陽受罰桃夭柳媚髫辮提問宛渠卧疾汙泥香湯小妾枭鸢諧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