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斆的意思、庠斆的詳細解釋
庠斆的解釋
古代學校。 南朝 梁武帝 《立學诏》:“宜大啟庠斆,博延胄子。”
詞語分解
- 庠的解釋 庠 á 古代稱學校:庠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庠生。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 斆的解釋 斆 à 見“敩”。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庠斆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庠”和“斆”兩個單字組成,需分别解析其本義及組合後的含義:
一、單字釋義
-
庠(xiáng)
- 本義:古代地方設立的學校名稱,特指鄉學。《說文解字》釋:“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可見其最初為養老兼教育的場所,後專指學校。
- 引申義:泛指教育機構,如“庠序”即古代學校統稱(《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
-
斆(xiào)
- 本義:同“敩”(教),指教導、教化。《說文解字》注:“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 強調通過教育使人覺悟。
- 古籍用例:《尚書·說命下》“惟斆學半”,即指教與學相輔相成。
二、複合詞“庠斆”的涵義
“庠斆”為并列結構的複合詞,核心意義指向教育制度與教化活動:
- 狹義:指古代官辦學校的教育體系(如地方庠序的教學職能)。
- 廣義:涵蓋國家推行的教化政策與人才培養機制,如《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即體現層級化的“庠斆”系統。
- 文化内涵:承載儒家“以教治國”的理念,如《漢書·儒林傳》強調“庠序之教”為“王化之本”。
三、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對“庠”“斆”的字形、本義及文化背景的經典解析(詳見中華書局點校本)。
- 《孟子·梁惠王上》
記載先秦庠序制度的功能(參考楊伯峻《孟子譯注》)。
- 《禮記·學記》
系統闡述古代教育體系(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收錄“庠”與“斆”的釋義及書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注:因“庠斆”屬罕見詞,現代詞典多分釋單字。其完整概念需結合古代文獻及訓诂學著作(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深入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庠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學校或教育機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xiáng xiào()
- 結構:“庠”為半包圍結構,“斆”為左右結構。
- 含義:泛指古代學校,強調教育功能。例如南朝梁武帝《立學诏》中提及“宜大啟庠斆,博延胄子”,意為應廣泛興辦學校,廣納學子。
字義分解
-
庠(xiáng)
古代地方學校的名稱,殷商時期稱“庠”,周代稱“序”,漢代後與“校”并稱。如《禮記》記載:“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
-
斆(xiào)
同“敩”(xiào),意為教導、教育。兩字組合後,“庠斆”整體指向教育機構或學問傳承的場所。
用法與延伸
- 文獻引用:多用于古代诏書或典籍,如南朝文獻強調其作為官辦學校的屬性。
- 現代延伸:可比喻學識淵博或教育體系完善,如“庠斆之才”形容博學之人。
注意
- 部分資料(如)誤将“斆”注音為“liú”,實為“xiào”,需以權威來源為準。
- 該詞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别人正在浏覽...
巴黎公社鬓角子播布拆息侈君赤嵌樓沖遁大長日子調角雕青定金多得耳檐兒鳳策分圭拊扪幹逆格林尼治更深人靜鉻鎳鋼黑鳢見德思齊奸咎見勢不妙腳指玑鏡經綸伎數記意禮節貍貓鸾驚落蘇冒渎魔媪木樵年湮世遠泥擔漢配坐平倉憩泊旗的青田鶴勤心戚言柔情俠骨喪道三患僧律僧俗省道侍曹俗眼網軒微累湘川向上一路小龍團詨詨灺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