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甲裹馬,并把甲馬用鐵環連結起來對陣。《水浒傳》第五五回:“為何不能全勝?卻被 呼延灼 陣裡都是連環馬官軍。馬帶馬甲,人披鐵鎧。馬帶甲,隻露得四蹄懸……教三千匹馬軍,做一排擺着,每三十匹一連,卻把鐵環連鎖。”
(2).象棋對弈中,一方的兩馬成互相連絡、保護之勢。如一馬為對方所吃,另一馬可反吃對方。《白雪遺音·馬頭調·下象棋》:“連環馬,看你老将往那裡去。”
“連環馬”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與象棋術語分别解釋:
指将戰馬用鐵環或铠甲相連的作戰陣型,多見于軍事記載與文學描述。例如《水浒傳》第五十五回提到,呼延灼以“連環馬”布陣,每三十匹戰馬用鐵環連鎖,形成密集沖鋒的防禦體系。其特點包括:
指對弈中兩馬形成互相保護、攻守一體的布局,常見于中局階段。具體表現為: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事物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态,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少見。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于軍事戰術與象棋策略,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若需進一步了解《水浒傳》中的戰例或象棋布局技巧,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棋譜。
連環馬是指指連續不斷地騎乘馬匹前行的動作,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接一個地連續發展或操作的事物。
連環馬的拆分部首是馬(義:指代馬匹)。它由4個筆畫構成。
連環馬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藝術志》中,當時是用來描述戰馬奔跑的連貫動作。後來,這個詞開始被引申為形容類似連貫動作的事物。
連環馬的繁體字為「連環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連環馬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馬字的上方有一個長方形,表示人騎在馬上。下方是一個凸起的彎曲線,表示馬的四條腿。
1. 他們騎着連環馬奔騰在草原上。
2. 這個故事有很多連環馬式的轉折。
連環炮、連環畫、連環計
連珠炮、連續不斷、接連不斷
中斷、間斷、斷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