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catter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
(2) 剛見面就恭敬從命。形容對方威嚴之至
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漢書》
(3) 剛看到來人就佩服得五體投地。形容對方令人可敬
是以鄉裡長幼,望風而靡,邦國賢豪,聞名而悅服。——唐· 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
(4) 剛見人影,即行逃潰。形容軍隊毫無戰鬥力
将士望風而靡,三四十萬軍馬,不剩得一二千。——明· 邵璨《香囊記》
(5) 參見“望風披靡”
(1).見對方的威勢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懼之狀。《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2).望見對方就為之折服傾倒。形容欽敬之狀。 唐 陳子昂 《堂弟孜墓志銘》:“是以鄉裡長幼,望風而靡;邦國賢豪,聞名而悅服。”
(3).同“ 望風披靡 ”。 明 邵璨 《香囊記·敗兀》:“将士望風而靡,三四十萬軍馬不剩得一二。”《三國演義》第一回:“四方百姓,裹黃巾從 張角 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 清 黃佛頤 《廣州城坊志》:“協将 岱昌 與戴罪留營之 劉大忠 守之,聞礮聲倉皇遠遁,官兵皆望風而靡。”
“望風而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解釋。以下為詳細解析:
畏懼順從
形容因對方威勢而屈服,毫無反抗之力。
例:《漢書·杜周傳》記載“天下莫不望風而靡”,指臣民對權威的畏懼。
欽敬折服
指因對方德行或能力出衆而由衷敬佩。
例:唐代陳子昂描述鄉裡賢豪對堂弟的欽佩——“邦國賢豪,聞名而悅服”。
軍無鬥志
同“望風披靡”,形容軍隊士氣渙散,未戰先潰。
例:明代文獻提到“将士望風而靡,三四十萬軍馬不剩得一二”。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漢書》及唐代陳子昂著作。
望風而靡是指聽到某種意見或消息後,人們紛紛效仿,追隨潮流,通常伴隨着盲目從衆的心态。
望:方部(方)+ 8畫
風:風部(幾)+ 9畫
而:而部(而)+ 5畫
靡:革部(革)+ 13畫
《望風而靡》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另外,繁體字為「望風而靡」。
在古代,「望風而靡」通常以繁體字「望風而靡」來書寫。
1. 新流行的服裝風格很快就望風而靡,大家都開始模仿。
2. 他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問題,隻是望風而靡地附和别人的意見。
望風、風靡、頗具靡靡之音、靡費功夫、出風頭
盲目從衆、隨波逐流、人雲亦雲
獨立思考、獨樹一幟、不隨波逐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