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蚊裯 ”。蚊帳。《南史·崔祖思傳》:“ 宋武 節儉過人, 張妃 房唯碧綃蚊幬, 三齊 苮席。” 唐 元稹 有《張舊蚊幬》詩。 宋 陸遊 《夏日雜題》詩之二:“新縫細葛作蚊裯,簟展風漪凜欲秋。”
“蚊帱”是蚊帳的古代别稱,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蚊帱”讀作wén chóu(注音:ㄨㄣˊ ㄔㄡˊ),由“蚊”和“帱”兩字組成:“帱”在古漢語中意為“帳子”或“覆蓋”,合稱即指防蚊的帳幕。該詞屬于左右結構的漢語詞彙。
2. 曆史文獻引證
3.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蚊帱”等同于現代漢語中的“蚊帳”。根據史料,蚊帳起源于中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使用“翠紗之帱”防蚊,可見“帱”為早期對帳幕的稱謂。
4. 材質與功能
古代蚊帱多采用輕薄的紗、葛或絲綢制成,兼具透氣性與防蚊效果。如宋代陸遊詩中提到的“細葛”材質,即指用細麻布縫制的蚊帳。
總結
“蚊帱”是蚊帳的古稱,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演變與古代生活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防蚊用具的演變,可參考《南史》及唐宋詩詞等文獻。
蚊帱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來防止蚊蟲入侵的帷幕或屏障。蚊帱常常使用在床上,可以有效地遮擋蚊蟲,保護人們的睡眠。
蚊帱的拆分部首是蟲,指示了與昆蟲相關的意義。蚊帱的總共13個筆畫。
蚊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蚊”和“帱”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蚊”表示蚊子,而“帱”表示帷幕或屏障。在繁體字中,蚊帱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蚊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一種古代寫法是“蚊罩”,指的是用來遮擋蚊蟲的罩子或屏障。另一種古代寫法是将“帱”字寫作“幠”,而字義不變。
1. 媽媽在我們的床上安裝了一張蚊帱,以免蚊蟲咬我們。
2. 外出野遊時,在帳篷周圍懸挂蚊帱可以防止蚊蟲的入侵。
蚊叮、蚊蟲、帷幕、帳篷、入侵。
蚊紗、蚊帳。
通風、透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