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謇慠 ”。猶驕傲。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孝行》:“ 杜審言 雅善五言,尤工書翰,恃才謇慠,為時輩所嫉。”《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少孤貧,事母甚謹,博通五經,而謇傲獨行。”
“謇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
指驕傲、傲慢,帶有恃才自大、不隨流俗的意味。例如:
構成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舊唐書》或《大唐新語》相關章節。
謇傲(jiǎn ào)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成。謇(jiǎn)是左右結構的字,表示言語謹慎、謙遜的意思;傲(ào)則是由人和高構成的字,意為傲慢、自大。
謇的部首是言(yán),呈現謙遜、言行慎重之意。它共有12個筆畫。
傲的部首是人(rén),象征人性、人的行為。這個字一共有14個筆畫。
謇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部中國古代的字書。這部書是中國最早的字書之一,記錄了漢字的使用和解釋。
在繁體字中,謇傲的寫法分别是諫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謇傲的結構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謇的寫法是「區夾蔡也」,而傲的寫法是「高者子也」。
這是一些使用謇傲的例句:
1. 他不喜歡與人争論,總是以謇和為主。
2. 她一直以來都表現得十分謇,從不張揚自己的成就。
3. 他的傲慢态度讓人無法接受。
以下是一些與謇傲相關的詞:
組詞:謇谔(jiǎn è),謹慎而明智的意思;傲岸(ào àn),傲慢而自高的意思。
近義詞:謙遜、謹慎、自律。
反義詞:谄媚、奉承、谄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