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清談時所執的拂塵。 宋 王谠 《唐語林·文學》:“ 李訓 講《周易》,頗葉上意,時方盛夏,遂取犀如意賜 訓 ,上曰:‘與卿為譚柄。’”
(2).談話的資料。 清 王韬 《甕牖馀談·神怪》:“天下神怪之事,皆作如是觀耳,偶誌此以作譚柄。”
“譚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書面語境:
古人清談時所執的拂塵
古代文人雅士在清談(玄學、哲學讨論)時,常手持拂塵作為身份的象征或輔助工具。例如:
宋王谠《唐語林·文學》記載,皇帝曾賜李訓犀如意并言“與卿為譚柄”。
談話的資料或話題
引申為可供讨論、議論的内容。例如:
清代王韬在《甕牖馀談》中以神怪之事“作譚柄”。
若需更多古代用例,可查閱《唐語林》或清代筆記文獻。
《譚柄》是一個名詞短語,指代一種被用于釣魚的工具。具體來說,它是指一種由竹子或木材制成的柄,用于固定魚線的固定點。在釣魚時,将譚柄插入地面或固定在合適的位置上,然後将魚線固定在上面,以便更好地引發魚兒的注意和響應。
《譚柄》的拆分部首為讠和木,分别代表聲符和物品的類别。在筆畫上,譚有12畫,柄有8畫。
譚柄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蕭子良的《釣子》一文中。這篇文獻記載了許多有關釣魚的技巧和工具,其中包括了“譚柄”的使用方法。
《譚柄》的繁體字為「譚柄」。
在古時候,譚字的寫法較為複雜,一般以「譚」來表示。柄字在古代寫作「鈵」,雖然形态有所不同,但意義與現代的柄相同。
他巧妙地使用譚柄,成功地吸引了一條大魚。
譚木、柄杆、釣譚等。
魚竿、釣竿
船鈎、魚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