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sequies;funeral] 有關喪事的禮儀
有關喪事的禮儀、禮制。《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禮記·曲禮下》:“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 孔穎達 疏:“喪禮,謂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殯宮,及葬等禮也。” 宋 葉適 《蔡知閤墓志銘》:“ 嘉王 可即皇帝位於 重華宮 ,躬行喪禮。”
喪禮是圍繞死亡事件進行的禮儀活動,既包含對逝者的哀悼儀式,也涉及遺體處理的文化規範。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喪禮指為哀悼逝者而舉辦的一系列禮儀流程,包括臨終關懷、遺體處理、親友吊唁等環節。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儀式化行為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同時幫助生者完成心理過渡。
文化内涵
• 起源于舊石器時代的靈魂不滅觀念,認為需通過特定儀式引導逝者進入另一世界
• 作為古代"兇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孝道文化與社會倫理
• 包含陰陽兩界溝通的象征意義,如燒紙錢、供奉祭品等行為
主要構成
根據古籍記載和現代實踐,完整的喪禮包含三個階段:
該禮儀體系自周代基本定型,經過數千年演變,現代喪禮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時,逐漸簡化繁複流程,更注重情感表達而非形式規範。如需了解具體地區或民族的喪禮細節,建議查閱專業民俗研究資料。
《喪禮》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喪事儀式,即人們為了表達對親友去世的悼念和祭拜的一系列儀式和活動。
《喪禮》一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一是“一”,表示“人”;二是“殳”,表示“兵器”。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喪禮》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無衣,無衣,何以歸?”這裡的“無衣”指的是喪服,“歸”則是指身故和喪禮。
《喪禮》的繁體字為「喪禮」。
在古代漢字中,「喪禮」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其中的「禮」可能會寫作「禮」,而「喪」的上方可能會加上一個「桑木」的部分,形成類似于「桑」的字形。
1. 爺爺去世了,我們全家人都要參加他的喪禮。
2. 他喪禮期間嚴守規矩,沒有違反任何習俗。
喪期、喪服、半喪、喪葬、喪事、喪家等。
葬禮、喪葬、安葬。
喜慶、慶典、婚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