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王子猷 、 子敬 俱病篤,而 子敬 先亡…… 子敬 素好琴,﹝ 子猷 ﹞便徑入坐靈牀上,取 子敬 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 子敬 子敬 ,人琴俱亡!’慟絶良久,月餘亦卒。”後因以“人琴俱亡”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嘗抱人琴俱亡之懼,逢人即詔之學韻。” 魯迅 《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訣》:“現在 柔石 的遇害,已經有一年餘了……所謂‘人琴俱亡’者,大約也就是這模樣的罷。”亦作“ 人琴兩亡 ”。 唐 張說 《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傷心幾何。人琴兩亡,命也命也。”《舊唐書·文苑傳中·賀知章》:“丹壑非昔,人琴兩亡,惟舊之懷,有深追悼。”亦作“ 人琴俱逝 ”。 清 王鵬運 《彊村詞序》:“人琴俱逝,賞音闃然。”亦省作“ 人琴 ”。 唐 劉禹錫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遊房太尉西湖重題》詩:“人琴久寂寞,煙月若平生。” 宋 劉克莊 《風入松·福清道中作》詞:“細思二十年前事,歎人琴,已矣俱亡。” ********* 《題諸真長<病起樓圖>》詩之二:“痛絕人琴又一春,市樓詩夢久成塵。”
人琴俱亡(rén qín jù wáng)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典故的成語,形容睹物思人、悼念逝者的深切悲痛之情。以下從釋義、典故、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人”指逝者,“琴”為逝者生前所愛之物,“俱亡”意為一同消失。字面指人與琴都不複存在,引申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哀傷。
例:故友離世後,他見舊物而歎“人琴俱亡”,悲不自勝。
引申意義
強調對知己或親友離世的痛惜,暗含精神寄托隨逝者消亡的意境。
例:昔日常與摯友共奏,今其逝去,頓感人琴俱亡。
此成語典出《世說新語·傷逝》:
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獻之)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絕良久,月餘亦卒。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典故解讀:
王獻之(子敬)病逝後,其兄王徽之(子猷)強忍悲痛奔喪,取弟弟生前所愛之琴彈奏,卻因琴音失調而悲呼“人琴俱亡”,哀極而亡。此故事成為悼念知音的經典意象。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定語,常見于書面語與文學創作。
例:
情感色彩
含強烈悲怆感,適用于悼亡、懷舊等深沉語境,慎用于日常對話。
近義成語 | 反義成語 |
---|---|
物是人非 | 人亡物在 |
睹物思人 | 生生不息 |
高山流水(喻知音) | 歡聚一堂 |
“人琴俱亡”詞條釋義:形容見物思人,悼念逝者的悲痛之情。典出《世說新語》。
原文記載王徽之悼弟故事,為成語原始出處。
詳述典故脈絡及曆代文學化用實例(如清代納蘭性德詞作)。
注:本文釋義及典故均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與古籍文獻,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人琴俱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此成語不僅體現中國古代文人重情重義的傳統,還通過“琴”這一意象,隱喻知音難覓的孤獨感,成為文學中表達生死離别之痛的經典符號。
把斷八旗表嬸擯壓碧傘裳服寵柳嬌花椎埋綽掃錯勝粗石大澤鄉吊棺憤起符要幹禁函谷丸黑滋滋黃鶴會面獲生嘉慕蹇蹇匪躬教學計劃錦纏金砂就和酒客觼軜看視空室清野樂酣鈴軒陋室馬騎密發腦電圖能許排水漂膏頗胝鉗擊乾贶謙尊欺魄奇左軟緜山坡地生番神術時暑趿拉兒銅梁吞舟是漏甕聲伍長五威将下浣縣度鹹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