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魏 拓跋焘 ( 太武帝 )的小字。《宋書·索虜傳》:“ 嗣 死,謚曰 明元皇帝 ,子 燾 字 佛貍 代立。”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 佛貍 愁。”《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并寫臺格以與之雲:‘斬 佛貍 首,封萬戶侯。’” 胡三省 注:“佛,讀如弼。”
(2).借指 江蘇 六合縣 。因縣城東南有 瓜步山 ,山上有 佛貍祠 ,故名。 清 陳維崧 《減字木蘭花·廣陵旅邸送三弟緯南歸》詞:“ 佛狸 城下,兄弟禪房通夜話。” 清 陳維崧 《添字昭君怨·夜泊銮江》詞:“萬家簾幙火微明, 佛狸 城。”
(3).借指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者。 宋 陸遊 《自鳳州來客言岐雍間事怅然有感》詩:“前日已傳天狗堕,今年寧許佛貍生?”
“佛狸”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學和傳說多角度解析,具體釋義如下:
讀音與來源
讀音為bì lí(非“佛”的常規讀音),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鮮卑語)。據史書記載,其鮮卑全名為“佛狸伐”,可能與鮮卑族對狼的崇拜相關(“佛狸”或為“狴狸”,一種類似狼的動物)。
曆史背景
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統一北方,曾擊敗南朝劉宋軍隊,并于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後稱“佛狸祠”)。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及“佛狸祠下”,以此感慨百姓對異族統治者的祭祀,暗喻中原淪陷的悲憤。
地理代稱
因瓜步山佛狸祠位于今江蘇六合縣東南,故“佛狸”也借指該地。清代詩詞中常見此類用法,如陳維崧《減字木蘭花》中的“佛狸城”。
象征北方入侵者
在文學作品中,“佛狸”常代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或入侵者。如陸遊《自鳳州來客言歧雍間事怅然有感》以“佛狸”喻外敵威脅。
部分民間傳說将“佛狸”描述為佛教神獸,形象似狸貓,象征智慧與財富。但此說法未見于正史,可能源于文學創作或地方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拓跋焘生平或佛狸祠相關詩詞,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文學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