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驚。 清 李绂 《裕州觀禱雨》詩:“神或附人稱馬子,驚愚駭俗走相使。”
“驚愚駭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ng yú hài sú,其核心含義為“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驚”,常用來形容言行或觀念超乎常人認知、打破常規,甚至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釋義
該成語強調以離奇、誇張的方式引起愚鈍或世俗之人的震撼,多指行為、言論或現象突破社會常規,甚至顯得荒謬。
例如:古人認為女子讀書會“驚愚駭俗”,這種觀念如今已被摒棄。
出處
源自清代李绂的詩作《裕州觀禱雨》:“神或附人稱馬子,驚愚駭俗走相使。”,詩中描繪神靈附體、驅人奔走的行為令民衆震驚。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古籍《裕州觀禱雨》及相關語言學解析。
《驚愚駭俗》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某種言行或行為違背常理、令人驚訝和愚駭的。它可以用來描述某人的舉止荒唐可笑,或者某種事物的怪異異常。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驚》:拆分成「目」(目)和「品」(品),筆畫數分别為5和8。
《愚》:拆分成「⺲」(水)和「灬」(火),筆畫數分别為4和4。
《駭》:拆分成「⾰」(刀)和「目」(目),筆畫數分别為3和5。
《俗》:拆分成「人」(人)和「口」(口),筆畫數分别為2和3。
來源:
《驚愚駭俗》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被用來形容作品中一些角色的荒唐和愚蠢行為。
繁體:
《驚愚駭俗》是《驚愚駭俗》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愚」的寫法為「䍒」(從心到禾,表示智力低下)。
例句: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充滿了驚愚駭俗的元素。
2. 這個電影的情節太驚愚駭俗了,完全違背了常理。
組詞:
- 驚人
- 愚蠢
- 駭人
- 俗氣
近義詞:
- 奇怪
- 荒謬
- 怪異
反義詞:
- 智慧
- 精明
- 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