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糧台的意思、糧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糧台的解釋

清 代行軍時沿途所設經理軍糧的機構。《清會典事例·戶部·厘稅》:“又設立 江 北釐捐,歸大營糧臺經理。”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我軍尚分七營,距 宛頂 糧臺二百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先是有兩個人,都是縣丞班子,向來都是辦糧臺差事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糧台”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清代在行軍作戰中負責管理糧饷、軍需物資的臨時機構或負責人。它并非指存放糧食的普通倉庫,而是特指軍事後勤保障系統中的一個關鍵職位或部門。

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職能:

    • “糧台”是清代軍隊出征時,在戰地或行軍途中設立的臨時後勤機構。
    • 其主要職責是籌集、接收、儲存、管理和分發軍隊所需的糧草、饷銀、軍械、被服、車馬等各類軍需物資。
    • 負責人通常稱為“糧台委員”或簡稱“糧台”,是保障前線部隊供給的重要官員。
  2. 曆史背景與重要性:

    • 在冷兵器時代和早期熱兵器時代,後勤保障對戰争的勝負至關重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古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清代戰争,尤其是平定邊疆叛亂、鎮壓農民起義以及抵禦外侮的戰争中,由于戰線漫長、交通不便,能否建立有效的後勤補給線(“糧道”)并設立運轉良好的“糧台”,直接關系到軍隊的戰鬥力與士氣。
    • “糧台”是維系龐大軍隊在遠離後方基地作戰的生命線,其運作效率直接影響軍事行動的成敗。
  3. 具體工作内容:

    • 糧饷管理:接收從後方或地方征調來的糧食(米、面、豆料等)和饷銀,按需發放給各營官兵。
    • 軍需調配:負責武器彈藥、帳篷、鍋碗、藥材、車馬、馱畜等物資的接收、保管和分發。
    • 運輸協調:組織民夫、車輛、船隻等運輸力量,保障物資從後方或征集地運抵前線糧台,再分發至各部隊。
    • 賬目核算:詳細記錄各項物資的收支情況,進行賬目核算,防止貪污和浪費。
    • 地方交涉:有時需要與地方官府或民間交涉,征購、征用所需物資或運輸工具。
  4. 現代演變與引申:

    • 隨着軍事制度的現代化,“糧台”這一特定曆史稱謂已不再使用,其職能被更專業化的後勤部門(如軍需處、後勤部)所取代。
    • 在非軍事語境中,“糧台”一詞偶爾會被引申或比喻性地使用,指代某個組織或活動中負責物資供應和後勤保障的核心部門或關鍵人物,但這種情況較少見,且帶有一定的曆史色彩。

權威來源參考:

引用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糧台”是清代軍事後勤中的重要機構,具體含義及擴展如下:

一、基本定義

糧台是清代行軍時沿途設置的軍糧管理機構,主要負責軍隊的糧食儲備、分配及運輸。其名稱來源于“糧食”與“管理台站”的結合,核心職能是保障軍隊後勤供應。

二、主要職責

  1. 軍糧管理:統籌糧食采購、儲存與分配,确保行軍途中糧草充足。
  2. 安全檢查:在征用民間糧食時,需檢查食品是否有毒或存在傳染病風險。
  3. 厘稅協調:部分糧台還參與地方稅收管理,如《清會典事例》提到“江北釐捐歸大營糧台經理”。

三、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四、引申含義

糧台後來被引申為管理資源或財富的象征,比喻機構或個人在資源調配中的責任與能力。例如現代語境中,可形容企業後勤部門為“糧台”。

五、實際應用示例

清代文獻中常見相關描述,如“赴淮陽平糧台采風”“陝西糧台莊洵府上”等,體現其曆史場景中的實際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會典事例》《聖武記》等原始文獻,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詢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奧斯維辛集中營八風舞擺擂枱謗國拌嘴拌舌飽蓬蓬赤汗馬癡蠅搭截鞮屦鼎足戒底子渡假杜心防空煩撓蜂液分夜凫臛公車司馬門宮台歸忌何其相似乃爾緩脈忽漫活守寡講郎狡狙傑起開徑凱悌可巧蘆笛莫春木樵虐人孥兒飄飍峭帆竅穴青門道筌蹏仁德人後人窮智短三官手書三舞山崦殺收聲度十年生聚绶帶米碩輔疏勺束脩天海天倪提貨透額羅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