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行軍時沿途所設經理軍糧的機構。《清會典事例·戶部·厘稅》:“又設立 江 北釐捐,歸大營糧臺經理。”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我軍尚分七營,距 宛頂 糧臺二百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先是有兩個人,都是縣丞班子,向來都是辦糧臺差事的。”
“糧台”是清代軍事後勤中的重要機構,具體含義及擴展如下:
糧台是清代行軍時沿途設置的軍糧管理機構,主要負責軍隊的糧食儲備、分配及運輸。其名稱來源于“糧食”與“管理台站”的結合,核心職能是保障軍隊後勤供應。
糧台後來被引申為管理資源或財富的象征,比喻機構或個人在資源調配中的責任與能力。例如現代語境中,可形容企業後勤部門為“糧台”。
清代文獻中常見相關描述,如“赴淮陽平糧台采風”“陝西糧台莊洵府上”等,體現其曆史場景中的實際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會典事例》《聖武記》等原始文獻,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詢詳細釋義。
糧台是一個漢字詞,由「糧」和「台」兩個字組成。
「糧」字的部首是「米」,它由15個筆畫組成。
「台」字的部首是「口」,它由5個筆畫組成。
「糧台」一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仲尼弟子列傳》中。在古代,「糧台」是指存放糧食的地方,也可以用來指代管理糧食的機構。
「糧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糧臺」。
在古代,「糧台」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有一種古體字寫法是「糧(粒,糗)臺(壇)」。
1. 糧台裡堆滿了糧食,供應給全村的人們。
2. 老王是農村的糧台長官,負責管理糧食的收儲與分配。
糧食、糧倉、糧草、台子、台階
糧庫、倉庫、糧廠
糧食虧缺、糧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