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戒的意思、鼎足戒的詳細解釋
鼎足戒的解釋
指“鼎折覆餗”的教訓。 明 方孝孺 《勉學》詩之十二:“丈夫誓許國,身作萬裡城。永懷鼎足戒,毋使公餗傾。”參見“ 鼎折覆餗 ”。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網絡擴展解釋
“鼎足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發音:dǐng zú jiè
- 核心意義:
- 源自典故:指“鼎折覆餗”的教訓()。
- “鼎折覆餗”出自《周易·鼎卦》,原指鼎足折斷導緻食物傾覆,比喻因能力不足而承擔重任,最終失敗。
- 引申義:部分詞典解釋為“雙方勢均力敵、互不相讓”(),但此用法較少見且可能為誤讀。
二、典故與出處
- 原始出處:
明代方孝孺《勉學》詩:“永懷鼎足戒,毋使公餗傾”()。
詩句強調以“鼎折覆餗”為戒,警示不可因能力不足導緻失敗。
- 相關成語:
“鼎折覆餗”更常用,如《舊唐書·李密傳》中批評某人“力小任重,終緻覆敗”。
三、使用場景
- 警示教訓:
多用于告誡他人量力而行,避免因能力不足而失敗()。
例句:項目管理需謹記鼎足戒,勿讓團隊超負荷運作。
- 文學引用:
古典文學或議論文中,增強說理的權威性()。
四、常見誤解
- 勢均力敵:
部分詞典将“戒”解釋為“制止”,衍生出“雙方對峙”的含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建議優先采用典故本義。
五、總結
“鼎足戒”的核心意義是以“鼎折覆餗”為鑒,強調量力而行,而非單純描述勢力均衡。如需擴展閱讀,可參考《周易》或方孝孺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足戒》一詞的意思是指三個人或三方勢力實力相當,在某個領域或某種競争中處于平衡狀态,難以分出勝負的局面。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金”、“足”和“戈”,其中“金”表示財富、地位;“足”表示平衡、穩定;“戈”表示沖突、競争。根據部首的不同組合,可以推測出該詞與權力、利益以及競争關系有關。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在《三國演義》中,就有“鼎足三分”的說法,指的是三個國家(魏、蜀、吳)勢力相當,各自都想掌握全中國,而難以分出勝負。這種平衡的局面為鼎足戒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
在繁體字中,《鼎足戒》的寫法保持不變。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變化,但整體上保持了類似的含義。古代寫法中的“鼎”字常常被寫得更加生動,像是一個實心的三足銅鼎,象征着權力和地位。與現代寫法相比,古代寫法更加複雜,卻能更好地表達出詞義和内涵。
一些和《鼎足戒》相關的例句可以是:
1. 當前這個行業存在多個巨頭企業,互相競争鼎足戒,誰也無法輕易擊敗另一個。
2. 這場比賽雙方實力不相上下,一直保持鼎足戒的狀态,觀衆們興奮不已。
與《鼎足戒》相關的組詞可以有:
1. 鼎力相助:形容雙方或多方勢力相互支持、互相幫助。
2. 三國鼎立:指三個國家、勢力在某個地區或某個領域中相互競争,沒有明顯的優勢。
與《鼎足戒》相反或相近的詞可以有:
1. 一方占優:形容某一方在競争中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
2. 勢不兩立:形容兩方勢力發生沖突,無法共存。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