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然的分際。《莊子·齊物論》:“何謂和之以天倪?” 郭象 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賦》:“遠人跡而獨立,擥天倪而為儔。” 唐 王維 《座上走筆贈薛璩慕容損》詩:“君徒視人文,吾固和天倪。” 宋 王安石 《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詩:“關外尋君信馬蹄,謾成詩句任天倪。”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竟能略似 坡公 。”
(2).猶天邊。 唐 高適 《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詩:“遙見 林慮山 ,蒼蒼戛天倪。” 唐 岑參 《宿鐵關西館》詩:“雪中行地角,火處宿天倪。”
天倪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詞彙,本義指自然的分際、天然的界限,後引申為天道運行的規律或萬物本然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天倪”一詞首見于《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其中“倪”通“睨”,意為邊際、界限。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指萬物在自然狀态下本有的分際與差異,非人為強加。
在道家思想中,“天倪”象征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莊子·寓言》雲:“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成玄英疏釋“天均”亦同“天倪”,強調宇宙循環往複、無始無終的本然秩序。
《荀子·勸學》以“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是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暗合天倪思想,主張順應自然法則為認知與實踐的準則(參考《諸子集成·荀子集解》)。
宋代林希逸《莊子口義》釋“天倪”為“自然之端”,主張人應破除主觀成見,以虛靜之心順應自然變化,達到“忘年忘義,振于無竟”的境界。
現代漢語詞典繼承古義,将“天倪”定義為:
其思想啟示在于:人類需尊重自然規律,避免以主觀意志強行幹預萬物本性,體現道家“無為而治”的深層智慧。
參考文獻
“天倪”一詞的含義可從哲學、文學及現代使用三個維度解析:
自然的分際
出自《莊子·齊物論》,指事物本然的分界或自然狀态。莊子認為,萬物本無差别,人類的“是非”之分源于主觀執見,而“天倪”即超越人為判斷的自然之道。
天邊
唐代詩詞中常以“天倪”代指天際,如高適《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中“蒼蒼戛天倪”,岑參《宿鐵關西館》中“火處宿天倪”,均形容遙遠的天際。
莊子提出“和之以天倪”,強調順應自然規律,消解人為對立,主張萬物應回歸本真狀态,而非執着于主觀區分。此概念與“齊物論”思想緊密相關,體現道家“無為”的哲學觀。
現代語境下,“天倪”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例如形容藝術創作需遵循自然之道(如王維詩句“吾固和天倪”),或借指才華超群之人(提及的神話引申義,但此用法較少見)。
提示:若需深入考證古典文獻或擴展現代用例,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白霓柴市節笞箠詞園達爾馬提亞海岸帝傅冬服豐鎬複旦服鳥敷衍塞責概略幹罰公驗狗拿耗子觀陣桂轸海湄函方澔澔涆涆黑下水阖扇謊詞皇弟惠及膠體界說景遇酒厘扣壓誇邁昆侖舶蟉虬琳篆龍顔廬山公眄睐明醫目揖平吞千年一律敲比橋星青門緑玉房窮虜虬樓亮槅飒焉疏直嗣功損益表穨雲駃雨托寐宛然晚晚圍嘴兒聞而生畏文風不動溫诏下軍相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