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侍講之官。《後漢書·儒林傳序》:“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隋書·經籍志一》:“ 永平 中,能為《左氏》者,擢高第為講郎。”
“講郎”是漢代的一種官職,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講郎指漢代設立的侍講之官,主要負責為皇帝或貴族講授經典文獻,屬于學術性官職。其選拔标準較高,通常由精通《古文尚書》《毛詩》《左傳》等典籍的學者擔任,并通過考核(“擢高第”)獲得職位。
更多信息可查閱《後漢書》《隋書》等史籍,或參考權威詞典釋義(如滬江線上詞典)。
《講郎》是一個成語,意為聰明能說會道的人,特指能言善辯的男子。
《講郎》的部首拆分為“讠”和“⻏”,部首“讠”表示與言語有關,部首“⻏”表示與人有關。字體筆畫為12畫。
《講郎》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四年》中,原文是:“會稽有比幹者,信講郎也。”意指會稽有一名比幹,他是個擅長言辭的聰明人。
《講郎》的繁體字為「講郎」。
古時候,《講郎》的漢字寫法為「講郎」,采用的是繁體字形。
他是個講郎,凡事都能夠娓娓道來。
講義、講學、演講、口才
辯士、口若懸河、遣詞造句
木讷、言不及義、緘默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