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粮台的意思、粮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粮台的解释

清 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又设立 江 北釐捐,归大营粮臺经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我军尚分七营,距 宛顶 粮臺二百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先是有两个人,都是县丞班子,向来都是办粮臺差事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粮台”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清代在行军作战中负责管理粮饷、军需物资的临时机构或负责人。它并非指存放粮食的普通仓库,而是特指军事后勤保障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职位或部门。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职能:

    • “粮台”是清代军队出征时,在战地或行军途中设立的临时后勤机构。
    • 其主要职责是筹集、接收、储存、管理和分发军队所需的粮草、饷银、军械、被服、车马等各类军需物资。
    • 负责人通常称为“粮台委员”或简称“粮台”,是保障前线部队供给的重要官员。
  2. 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 在冷兵器时代和早期热兵器时代,后勤保障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清代战争,尤其是平定边疆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以及抵御外侮的战争中,由于战线漫长、交通不便,能否建立有效的后勤补给线(“粮道”)并设立运转良好的“粮台”,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与士气。
    • “粮台”是维系庞大军队在远离后方基地作战的生命线,其运作效率直接影响军事行动的成败。
  3. 具体工作内容:

    • 粮饷管理:接收从后方或地方征调来的粮食(米、面、豆料等)和饷银,按需发放给各营官兵。
    • 军需调配:负责武器弹药、帐篷、锅碗、药材、车马、驮畜等物资的接收、保管和分发。
    • 运输协调:组织民夫、车辆、船只等运输力量,保障物资从后方或征集地运抵前线粮台,再分发至各部队。
    • 账目核算:详细记录各项物资的收支情况,进行账目核算,防止贪污和浪费。
    • 地方交涉:有时需要与地方官府或民间交涉,征购、征用所需物资或运输工具。
  4. 现代演变与引申:

    • 随着军事制度的现代化,“粮台”这一特定历史称谓已不再使用,其职能被更专业化的后勤部门(如军需处、后勤部)所取代。
    • 在非军事语境中,“粮台”一词偶尔会被引申或比喻性地使用,指代某个组织或活动中负责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的核心部门或关键人物,但这种情况较少见,且带有一定的历史色彩。

权威来源参考:

引用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粮台”是清代军事后勤中的重要机构,具体含义及扩展如下:

一、基本定义

粮台是清代行军时沿途设置的军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军队的粮食储备、分配及运输。其名称来源于“粮食”与“管理台站”的结合,核心职能是保障军队后勤供应。

二、主要职责

  1. 军粮管理:统筹粮食采购、储存与分配,确保行军途中粮草充足。
  2. 安全检查:在征用民间粮食时,需检查食品是否有毒或存在传染病风险。
  3. 厘税协调:部分粮台还参与地方税收管理,如《清会典事例》提到“江北釐捐归大营粮台经理”。

三、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四、引申含义

粮台后来被引申为管理资源或财富的象征,比喻机构或个人在资源调配中的责任与能力。例如现代语境中,可形容企业后勤部门为“粮台”。

五、实际应用示例

清代文献中常见相关描述,如“赴淮阳平粮台采风”“陕西粮台庄洵府上”等,体现其历史场景中的实际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清会典事例》《圣武记》等原始文献,或通过汉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询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行邦诬襃惩拔蒲惨目吃蝨子留后腿牀簟词穷理屈叨咷二不挂五二十四番风信坊曲房烝反哭凤皇粉藻福会感音鲑蔬汉武泉豪詄豪视花岗岩还必须黄封印缓和箭风建构绞死憍婬聚米为谷刻晷恐慌恐栗空霜连续路无拾遗率割盘云飘翔拼车乾菜清暀劝诲阙焉鹊语蚺虵胆弱民芟正说得去四正四奇宋人腆嘿铁筋外衅望尘拜伏刓缺乡兵象法屑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