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地。《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 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 安樂公主 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 南山 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陰陽、男女。 魯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兩儀”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豐富且有多重解釋,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兩儀”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裡的“兩儀”通常被認為是太極分化後的初始狀态。其核心思想體現了宇宙從混沌(太極)到二元對立統一的生成過程。
根據文獻記載,“兩儀”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在《周易》體系下,“兩儀”是象數推演的基礎:
部分學者結合字形和哲學提出補充觀點:
“兩儀”體現了中國古代對宇宙本質的辯證認知,強調對立面的依存與轉化(如陰陽互根),影響了道家、儒家等思想流派。
“兩儀”是涵蓋自然、哲學、倫理的多維概念,其核心是二元對立統一的宇宙觀。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周易》及曆代注疏(來源:)。
《兩儀》是一個漢字詞彙,可以表示“兩個互相對立的事物”或者“陰陽的總稱”。在中國哲學和道家思想中,兩儀是指陰陽兩個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基本要素。
《兩儀》的部首是“卩”,它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印章”的意思。《兩儀》共有15個筆畫。
《兩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學的經典之一《道德經》。繁體字“兩儀”也是這個詞的常見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根據研究,古代寫作《兩儀》的方法為“虧贲”。具體的形狀是上下兩條平行的線,上面一條稍微彎曲,下面一條又稍微向上彎曲,象征着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
1. 陰陽是宇宙中的兩儀,互相轉化,互相制約。
2. 在中醫理論中,調節陰陽平衡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
兩全其美、兩袖清風、兩眼一抹黑、左右為難、一呼百應。
陰陽、對立、兩極。
合一、無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