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诏的意思、矯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诏的解釋

[on the pretext of imperial edict] 假托的皇帝诏書

後果有人上書,告顯颛命矯诏開宮門。——《漢書·不顯傳》

矯诏紛出。——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詳細解釋

假托诏令。《漢書·佞幸傳·石顯》:“後果有上書告 顯 顓命矯詔開宮門。”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 瑯琊王 ﹞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三國演義》第三回:“﹝ 張讓 等﹞入告 何太後 曰:‘今大将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 清 李漁 《玉搔頭·媲美》:“一不該冶容惑主,二不該矯詔全貞,三不該懼罪奔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矯诏”是一個曆史術語,指僞造、篡改或假托皇帝诏書的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一、發音與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釋與曆史背景

  1. 行為性質
    “矯”意為篡改、曲解,“诏”指皇帝頒布的正式文書。矯诏既包括僞造诏書,也包括擅自修改诏書内容或假借皇帝名義發布命令。
  2. 曆史制度背景
    古代中國,诏書是皇帝行使權力的最高形式,具有絕對權威性。篡改诏書被視為對皇權的直接挑戰,可能引發政治動蕩。例如漢代法律規定,矯诏者即使出于善意(如救災)也可能被處罰。

三、法律後果與分類


四、古籍用例

  1. 《漢書·佞幸傳》提到石顯“矯诏開宮門”導緻被告發。
  2. 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描述宦官集團“矯诏紛出”,引發民憤。

五、現代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曲解權威指令或政策以實現私利,例如“地方官員矯诏執行中央文件”。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法律細節,可查閱《漢書》《晉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矯诏》?

《矯诏》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進行的上報禀奏、乞請糾正皇帝诏令的行為。

《矯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矯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矢”和“言”,其拼音為“jiǎo zhào”。它共有12筆。

《矯诏》的來源

《矯诏》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史書和文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和行政用語。在古代,皇帝發布的诏令有時可能存在錯誤或不當之處,于是有人依法矯正并上報,這就是《矯诏》。

《矯诏》的繁體

《矯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矯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矯诏》的「矯」字常寫作「矯」,而「诏」字則寫作「詔」。

《矯诏》的例句

1. 他勇敢地矯诏上達皇帝,請求恢複冤假錯案。

2. 宰相矯诏,糾正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

《矯诏》的組詞

矯正、矯捷、矯情、诏書、诏令。

《矯诏》的近義詞

矯正、糾正、修正。

《矯诏》的反義詞

頌诏、任诏、承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