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碛的意思、踏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碛的解釋

亦作“蹋磧”。舊時人日(農曆正月初七日)到郊野溪濱宴樂,謂之踏碛。 宋 陸遊 《蹋碛》詩:“ 鬼門關 外逢人日,蹋磧千家萬家出。” 錢仲聯 注引 王象之 《輿地紀勝》:“ 夔州路 大寧監 :歲在人日,郡守宴於溪濱,人從守出遊,簪花歌舞,團聚而飲,日暮乃歸,謂之踏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碛(tà qì)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歲時民俗活動,特指在特定節日(如上巳節或人日)于沙石地或河灘上踏歌遊樂的習俗,兼具祈福消災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踏:踩踏、行走,引申為參與群體性活動。
    • 碛:淺水中的沙石地或河灘,亦指沙漠(此處取前者)。

      合稱指在沙石地上踏歌舞動的行為。

  2. 民俗定義

    唐宋時期盛行于四川等地的節慶活動。民衆于農曆正月初七(人日)或三月初三(上巳節)聚集河灘,結伴踏歌、宴飲,認為可祛除災厄、祈求安康。如宋代陸遊《蹋碛》詩注:“人日,群遊故碛,謂之踏碛。”(來源:《劍南詩稿》)


二、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1. 起源與演變

    源于上古祓禊(fúxì)儀式,即在水邊祭祀以消災避禍。漢代後逐漸與春遊結合,至唐宋發展為大型民俗娛樂活動。明代《蜀中廣記》載:“成都人日,士女渡小橋,至學射山通真觀,焚香以祈蠶事,複宴于浣花溪碛上。”(來源:《蜀中廣記·卷五》)

  2. 地域特色

    以成都浣花溪最為著名。據《歲華紀麗譜》記載,人日當天官府開放浣花溪,百姓“泛舟遊樂,宴飲碛上”,形成“彩舟夾岸,笙歌不絕”的盛況(來源:《歲華紀麗譜》)。


三、文獻佐證

  1. 詩詞記載

    陸遊《蹋碛》詩:“鬼門關外逢人日,踏碛千家萬家出。”描繪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人日踏碛的壯觀場景(來源:《劍南詩稿·卷十》)。

  2. 方志考據

    《夔州府志·風俗》明确記載:“人日,夔人重諸葛公,傾城出遊八陣碛上,謂之踏碛。”印證其與三國文化的融合(來源:清代《夔州府志》)。


四、現代傳承

此俗今已式微,但四川部分地方仍保留人日遊河灘的習俗。學者考證認為,踏碛是古代祓禊儀式與巴蜀地域文化結合的産物,反映了古人順應自然、祈福納祥的生活哲學(來源:民俗學專著《中國歲時節令》)。


參考資料(非直接鍊接,可檢索書名):

  1. 陸遊《劍南詩稿》
  2. 曹學佺《蜀中廣記》
  3. 費著《歲華紀麗譜》
  4. 清代《夔州府志》
  5. 蕭放《中國歲時節令》

網絡擴展解釋

“踏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傳統習俗含義(主要釋義)

指農曆正月初七(人日)的郊遊宴樂活動:

  1. 時間與形式:舊時人們在正月初七到郊野溪邊聚會宴飲,稱為“踏碛”。
  2. 文獻佐證:宋代陸遊《蹋碛》詩雲“鬼門關外逢人日,蹋磧千家萬家出”,《輿地紀勝》記載夔州地區此日“郡守宴於溪濱,人從守出遊,簪花歌舞,日暮乃歸”。

二、字面引申含義(少數解釋)

象征步履穩健: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輿地紀勝》等古籍或地方志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不分勝負蒼民柴汝官哥唱工戲巢居穴處賝寶撜溺陳言弛拙次述東華厄滞廢然而返分隔封殖風中秉燭忿葦鋼條格支支灌壇函複衡柄恒格化學元素家牒江帶簡驗解體金镳玉絡紀弦镌刻開翦課戶蝌篆兩鼠鬭穴涼榻黎人立體莅正鸾孤鳳隻鑼鼓經旅讬俛仰麋聚鳴蜩蓦忽蟠礴髼松遷怒于人洽作青皐舍己為人沈姿十常侍司阍搜剿索琅琅條森桐爨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