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雕琢。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 李長吉 詩,字字句句欲傳世,顧過於劌鉥,無天真自然之趣。”
“刿鉥”一詞在漢語中并非常見詞彙,可能是生僻組合或書寫有誤。根據單字分析:
刿(guì)
本義為刺傷、割傷,引申為尖銳或深刻。如《老子》“廉而不刿”形容棱角分明但不傷人。
鉥(shù)
指長針,作動詞時表示用針刺,引申為鑽研、雕琢。如韓愈詩中“鉥肝以為紙”形容苦心寫作。
若組合為“刿鉥”,可能指用針刺般的刻苦鑽研,但此組合無典籍用例。更接近的常見表達是成語“刿心鉥腎”(或“鉥心刿腎”),意為寫作時絞盡腦汁、費盡心力,例如清代錢謙益曾用此詞描述創作艱辛。
建議核對原詞是否為上述成語。若需進一步探讨,請提供具體出處或語境。
刿鉥(guì xù)是一個漢字詞,出自《周易·系辭上》,意為“削去锉平”。在字義上表示利刃削锉,去除粗糙、不完美的部分,使之平滑和完美。
刿字的拆分部首是刀,它包含了5個筆畫;鉥字的拆分部首是金,它包含了11個筆畫。
刿鉥來源于《周易·系辭上》:“故立身以為天下刿鉥。”這句話意味着個人修養和修身養性的目的是為了成為天下的表率和典範,削去自己身上的瑕疵,達到完美。
刿鉥的繁體字形為「劌鑕」。
在古代,刿鉥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不過字形的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 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苛刻,總是在刿鉥不斷,直到達到他認為完美的标準。
2. 那位藝術家将刿鉥的态度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卓越。
3. 這個公司一直以來在刿鉥自身的品質,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1. 刿心:指剖析人的内心,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刿鉥之藝:指精心雕琢、削減完美的技藝。
3. 刿勒:指用刀削減或雕琢金屬。
近義詞有:琢磨、精雕細琢、锉平、磨滅。
反義詞有:粗糙、不加修飾、留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