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民的意思、良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民的解釋

(1) [common people]∶舊時指一般的平民(區别于賤民)

(2) [law-abiding people]∶舊時指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詳細解釋

(1).舊時指安分守法的百姓。《管子·明法解》:“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漢 王符 《潛夫論·述赦》:“今日賊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數赦。”《三國志平話》卷上:“如自願去了黃巾,便為國家良民,如不去黃巾,全家誅殺。”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七:“查該 韓鳳岐 确是大大的良民,請長官開恩釋放。”

(2).舊時指一般的平民,區别于“奴隸”。 晉 袁宏 《後漢紀·質帝紀》:“或取良民以為奴婢,名曰自賣民。”《隋書·藝術傳·耿詢》:“ 煬帝 即位,進欹器,帝善之,放為良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良民"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内涵,其核心含義隨着時代發展而演變,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權威角度進行闡釋:

  1. 基本釋義(守法公民) 指安分守己、遵守法律的普通百姓。這是現代最常用的含義,強調公民行為的合法性與對社會秩序的遵守。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舊時指一般的平民,現指安分守己的百姓" 。

  2. 曆史含義(區别于特定人群)

    • 古代泛指平民百姓: 在中國古代社會,"良民"常用來區别于"賤民"(如奴婢、倡優等)或享有特權的階層(如士大夫),指擁有正式戶籍、承擔賦稅徭役的普通自由民。例如,《宋史·食貨志》等史料中,"良民"常與承擔國家賦役的身份相關聯 。
    • 特定曆史時期的特殊含義: 在某些特殊曆史階段(如日僞統治時期),"良民證"等強制推行的身份證明文件賦予了"良民"特定的、帶有屈辱色彩的政治含義,指被占領當局認可的、服從其統治的民衆 。
  3. 法律與社會管理語境 在法律和社會管理層面,"良民"常作為"守法公民"的同義語使用,與"犯罪分子"、"不法之徒"等概念相對。例如,在戶籍管理或社會治安評價體系中,會隱含對居民是否屬于"良民"(即無犯罪記錄、行為端正)的考量 。

  4. 社會道德内涵 在更寬泛的社會道德層面,"良民"有時也隱含品行端正、善良本分的意思,不僅指不違法,也指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規範的行為 。

總結來說,"良民"的核心概念經曆了從"普通自由民"到強調"守法、安分公民"的演變。在現代漢語中,其最常用且核心的含義是指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安分守己的普通公民。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良民”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梳理:

一、基本釋義

  1. 傳統定義
    舊時指“安分守法的平民”,與“賤民”相對。例如《韓非子》提到“惠盜賊者傷良民”,強調良民是受法律保護的守法群體。

  2. 現代中性含義
    指遵紀守法、履行公民義務的普通民衆,如“享有國籍并參與社會勞動的公民”。


二、曆史背景中的特殊含義

  1. 殖民時期的貶義化
    日本侵華期間推行的“良民證”制度,将持有證件者視為服從統治的群體,此用法帶有民族壓迫色彩。例如提到“憑良民證進城”的曆史案例。

  2. 古代社會分層
    晉代文獻中将“良民”與奴婢等階層區分,如《隋書》記載釋放奴隸為良民的案例。


三、現代引申與争議

  1. 地方治理新嘗試
    江蘇睢甯縣曾将“良民”與信用評級挂鈎,通過積分制管理公民行為(如欠費扣分、公益加分),引發社會讨論。

  2. 使用注意事項
    因曆史關聯性,該詞在部分語境中可能隱含貶義(如暗示順從統治),需結合具體場景謹慎使用。


“良民”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守法公民”,但其附加意義隨時代變遷而變化。建議在當代使用中優先采用“公民”“守法群衆”等中性表述,避免曆史語境引發的誤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挨牌瘥劄暢行無礙嘲詠陳力傳道春冰虎尾出狩疵诟電子陶瓷釣艇貳郡負闆褲腐語高縱滒弱疙秃谷簾古直還普鶴苑候風地動儀滉朗節氣集料京儲舉國一緻課耕賴纏料鬭裡鄽魯史密揭迷湯話抹胸暖暖皮侯乾象辇棄卷青乾泉下三醫詩绫拾栌守器素裳隋和钿黛田籍田市條陳透亮委冰無遂事烏啼下筆詳交骁彍寫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