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官府登記田地的簿冊。《宋史·孝義傳·侯可》:“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歲責其租。 可 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田籍”是古代中國官府用于登記和管理田地信息的官方簿冊,主要用于土地所有權和賦稅征收的行政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舊時官府登記田地權屬、面積及所有者信息的官方檔案簿冊,屬于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功能是記錄土地分配、流轉及稅收依據,常見于宋、明等朝代。
據《宋史·孝義傳》記載,北宋官員侯可曾處理過富人“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的案件,通過核查田籍将土地歸還原主。這體現了田籍在解決土地糾紛中的法律效力。
部分文獻提到,田籍因涉及土地所有權,逐漸衍生出象征財富與權力的含義,例如暗指官員通過田産積累勢力。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或批判性語境,非官方定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可參考《宋史》或經濟史研究資料。
《田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田地的檔案記錄。
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田(田字底部是由八畫的冂組成的冖,外加甲字形,代表農田)和米(米字底部是由十畫的禾組成的米,代表莊稼糧食)。它共有12個筆畫。
《田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實行“田租制度”時以及封建社會中,田地都需要有詳細的檔案記錄。因此,這個詞就用來指代田地的檔案記錄。
在繁體字中,田籍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對于田籍這個詞來說,它的寫法并沒有過多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田籍的例句:
1. 農民将田地的變動情況寫入田籍。
2. 這片田地已經記錄在田籍中,不得私自轉讓。
田地:農田
檔案:記錄
近義詞:土地、田地簿冊
反義詞:表冊、文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