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辍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 怙 最鈍,讀數年不能記姓名。母令棄卷而農。”
“棄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qì juàn,其核心含義是辍學,即放棄學業、停止讀書。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相關背景:
字面拆分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細柳》:
“怙最鈍,讀數年不能記姓名。母令棄卷而農。”
(主人公因天資愚鈍,讀書多年仍無法識字,母親令其放棄學業務農。)
如需進一步了解“卷”的多音字區别(如juàn書卷、juǎn卷曲),可參考相關字典條目。
棄卷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放棄(用于考試)。當一個人參加考試後,覺得自己的答題情況不佳,或者由于緊張、無法完成試卷等原因,選擇提前交卷,放棄繼續考試的機會。
棄卷的拆分部首為“弓”和“卩”,其中“弓”表示弓弩,也可指彎曲、屈服的含義;“卩”表示封印、抄寫,也可指手的形象。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棄卷的總筆畫數為11。
棄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舉制度。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需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答卷,然後将試卷蓋上封條,交給主考官。如果考生決定放棄考試,就會将試卷提前交卷,表示自願退出考試。
在繁體字中,棄卷的寫法為「棄卷」。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文字典《說文解字》,棄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棄卩」。這與現代的寫法「棄卷」相比,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字形更加簡潔。
1. 考試時,我感到答不上來,隻好果斷棄卷離場。
2. 他為了參加其他考試,決定棄卷,不再繼續考試。
組詞:"棄學"(放棄學業);"棄權"(放棄權利);"棄嬰"(抛棄嬰兒)。
近義詞:"退卷"(退回試卷)。
反義詞:"繼續考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