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臣下無君命不得自行專斷。《公羊傳·僖公三十年》:“冬, 天王 使宰 周公 來聘,公子遂如京師,遂如 晉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 何休 注:“不從公政令也,時見使如京師而橫生事,矯君命聘 晉 ,故疾其驕蹇自專。” 徐彥 疏:“﹝大夫無遂事,﹞正以臣無自專之道也。” 漢 劉向 《說苑·奉使》:“《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何也?曰:此義者各止其科不轉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謂平生經常也;專之可者,謂救急除禍也。”《漢書·馮奉世傳》“議者以 奉世 奉使有指,《春秋》之義亡遂事, 漢 家之法有矯制,故不得侯” 唐 顔師古 注:“無遂事者,謂臨時制宜,前事不可必遂也。” 王先謙 補注:“ 宋祁 曰: 師古 誤注‘遂事’,可駮。 蘇輿 曰:《公羊》 桓 八年傳:‘遂者何,生事也,大夫無遂事。’此用其義。 何 注:‘生,猶造也。專事之辭。’”
“無遂事”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表達,其核心含義為臣子未經君主授權不得擅自決斷事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無遂事”指臣下在未獲得君主明确命令時,不可自行專斷行事。其中“遂”意為“專斷、擅自”,強調對權力範圍的約束。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僖公三十年》,記載魯國公子遂受命出使周朝都城後,未經魯僖公允許擅自前往晉國,被批評為“大夫無遂事”。漢代何休注解稱此舉“矯君命”“驕蹇自專”,徐彥進一步指出“臣無自專之道”。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漢語教學,常作為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例證,體現早期官僚體系的運作規則。
若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公羊傳》相關章節,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無遂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能夠達到目的或成功,事情沒有順利完成的意思。它形容計劃、努力或願望等都沒有實現。
《無遂事》的拆分部首為無(無為頭部部首)+ 道 (由辶、刀組成的部首)+ 事(事為心部部首)。
拆分後的筆畫數量為:無(4畫)+ 道(9畫)+ 事(8畫)。
《無遂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外篇·繁憂》。故事中,莊子告誡孟子不要過多地關注功名利祿,要以心境舒暢為最高境界,才能在無遂事的環境下獲得内心的安甯。
《無遂事》的繁體字為《無遂事》。
在古代漢字中,無遂事的寫法相似,但可能由于字形的演變,存在細微的差别。
1. 他一直努力工作,但卻一次次碰壁,可以說是無遂事。
2. 她事事幹得認真,從來沒有無遂事的經曆。
無法遂事、事事無遂、無遂有聞、無遂無失
無所成就、事與願違、失敗
心懷夢想、心想事成、圓滿完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