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良民的意思、良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良民的解释

(1) [common people]∶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贱民)

(2) [law-abiding people]∶旧时指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详细解释

(1).旧时指安分守法的百姓。《管子·明法解》:“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数赦。”《三国志平话》卷上:“如自愿去了黄巾,便为国家良民,如不去黄巾,全家诛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查该 韩凤岐 确是大大的良民,请长官开恩释放。”

(2).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奴隶”。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或取良民以为奴婢,名曰自卖民。”《隋书·艺术传·耿询》:“ 煬帝 即位,进欹器,帝善之,放为良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良民"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含义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权威角度进行阐释:

  1. 基本释义(守法公民) 指安分守己、遵守法律的普通百姓。这是现代最常用的含义,强调公民行为的合法性与对社会秩序的遵守。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旧时指一般的平民,现指安分守己的百姓" 。

  2. 历史含义(区别于特定人群)

    • 古代泛指平民百姓: 在中国古代社会,"良民"常用来区别于"贱民"(如奴婢、倡优等)或享有特权的阶层(如士大夫),指拥有正式户籍、承担赋税徭役的普通自由民。例如,《宋史·食货志》等史料中,"良民"常与承担国家赋役的身份相关联 。
    • 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含义: 在某些特殊历史阶段(如日伪统治时期),"良民证"等强制推行的身份证明文件赋予了"良民"特定的、带有屈辱色彩的政治含义,指被占领当局认可的、服从其统治的民众 。
  3. 法律与社会管理语境 在法律和社会管理层面,"良民"常作为"守法公民"的同义语使用,与"犯罪分子"、"不法之徒"等概念相对。例如,在户籍管理或社会治安评价体系中,会隐含对居民是否属于"良民"(即无犯罪记录、行为端正)的考量 。

  4. 社会道德内涵 在更宽泛的社会道德层面,"良民"有时也隐含品行端正、善良本分的意思,不仅指不违法,也指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行为 。

总结来说,"良民"的核心概念经历了从"普通自由民"到强调"守法、安分公民"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其最常用且核心的含义是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安分守己的普通公民。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良民”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梳理:

一、基本释义

  1. 传统定义
    旧时指“安分守法的平民”,与“贱民”相对。例如《韩非子》提到“惠盗贼者伤良民”,强调良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守法群体。

  2. 现代中性含义
    指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的普通民众,如“享有国籍并参与社会劳动的公民”。


二、历史背景中的特殊含义

  1. 殖民时期的贬义化
    日本侵华期间推行的“良民证”制度,将持有证件者视为服从统治的群体,此用法带有民族压迫色彩。例如提到“凭良民证进城”的历史案例。

  2. 古代社会分层
    晋代文献中将“良民”与奴婢等阶层区分,如《隋书》记载释放奴隶为良民的案例。


三、现代引申与争议

  1. 地方治理新尝试
    江苏睢宁县曾将“良民”与信用评级挂钩,通过积分制管理公民行为(如欠费扣分、公益加分),引发社会讨论。

  2. 使用注意事项
    因历史关联性,该词在部分语境中可能隐含贬义(如暗示顺从统治),需结合具体场景谨慎使用。


“良民”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守法公民”,但其附加意义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建议在当代使用中优先采用“公民”“守法群众”等中性表述,避免历史语境引发的误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果百年不遇坝基本业笔采蔽美波潮彩号猖勃谄嫉蝉翼纱穿壁喘逆樗蚕倒屣相迎定轨东摸西抹憝魁剟拾防火范世凡桃俗李疯疯势势锋捍風棹负慙富浪改年赶速阁子寒晖渹渹黄发垂髫狐梁价例兼儒嘉实髻螺鐻枝兰鼓困殆腊花粒食逻逼罗旛率天毛氂湎湎谋无遗谞剽姚坡陁乾巴利落磬沼睿蕃三句不离本行上层建筑首恶水险香风小农经济暇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