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出門合轍。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 中國 則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學者每閉門造車,出門應轍,常非有所承而後起者也。故其學界為無數平行線形。”
“出門應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指出門前應根據道路情況調整車轍(車輪痕迹),引申為行動前需做好充分準備,順應實際情況制定策略。
比喻義
強調才學或思想需符合社會需求,如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提到學者應避免“閉門造車”,而要讓學問“出門應轍”,即適應時代發展。
適用于強調計劃性、適應性的語境,例如:
該成語兼具行動策略與思想適應性的雙重内涵,核心是強調“準備”與“契合”,既有實用性指導,也包含對社會參與度的呼籲。
《出門應轍》是成語,“出門”指出外門外;“應轍”指應于作為車輪行進的軌道。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遇到某種情況或問題時,要有針對性地對策,遵循一定的規律或原則處理事情。
《出門應轍》可以拆分為:“出”、“門”、“應”、“轍”四個部首。
其中,“出”字的筆畫數為5畫;“門”字的筆畫數為8畫;“應”字的筆畫數為6畫;“轍”字的筆畫數為9畫。
《出門應轍》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韓非子·微子》這本書。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子澤被困在他家的門裡,而他兒子卻能夠行走不誤。
繁體字“出門應轍”。
在古時候,漢字《出門應轍》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出”字在古代有兩個寫法,一種是類似于“幾”的字形,下面有三橫的橫。另一種寫法是“幾”字下面兩個橫,類似于現在的“二”字。另外,“應”字在古代寫法中的豎劃也有變化。
1. 遇到問題要及時總結經驗,出門應轍。
2. 在創業的道路上,要根據市場需求出門應轍。
3. 面對困境,我們需要靈活應用各種方法,出門應轍才能成功克服。
1. 出發
2. 出口
3. 出示
4. 應對
5. 應時
6. 轍車
7. 轍痕
8. 轍亂
9. 轍輪
10. 轍迹
應機立斷、見風使舵、靈活應變
刻舟求劍、照本宣科、固步自封
【别人正在浏覽】